中新網重慶4月7日電 題:智能化轉型下的鋼筋加工行業:體力和智力的“此消彼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 張旭 張雄風
“很多人對鋼筋加工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的臟、累上,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行業人士、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東站物資設備部部長黎小磊近日對中新網記者表示,鋼筋加工通過智能化、自動化、BIM等技術的“加持”,早已迎來了智能化的轉型,對體力的要求下降,對智力的要求上升。
鋼筋混凝土,作為傳統建筑的標志之一,向來備受建筑單位的重視。面對重大項目,建筑單位大多會成立自己的鋼筋加工廠,以滿足建筑對鋼筋的使用需求。以重慶東站為例,其站房及其附屬設備就需要20余種鋼筋型號,用鋼41.7萬噸。
圖為工人正在操作鋼筋加工設備。 張旭 攝在傳統的鋼筋加工廠,操作工人需要熟練操作機械設備,才能加工出合格的產品。過程中,工人不但要反復地人工上、下鋼筋,對體能要求極高,而且要對設備的性能熟悉。“尺寸控制全靠卷尺測量,彎曲調整值等技術參數全憑經驗,加工出來的尺寸不對,也要憑經驗調整……”資深鋼筋工人何榮華介紹說。
據了解,工人一旦對機械性能不熟悉,就容易發生機械傷害事故。一般來說,新手都需要老師傅指導,經過3個月至9個月的歷練,才能慢慢上手,逐漸成為傳統的熟練鋼筋操作工。在這種情況下,既考驗工人的體力,也考驗其技術。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鋼筋加工設備也越來越智能化、自動化。自動化鋼筋加工設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鋼筋加工的產能,加工成品尺寸精確,質量優秀,并且設備安全性能高,降低了機械傷害的風險。
圖為工人在操作鋼筋加工智能設備。 張旭 攝黎小磊介紹,自動化鋼筋加工設備需要技術工人輸入加工尺寸等參數,工人需要參加廠家提供的技術培訓才能上崗操作,對操作者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此外,整個操作過程均是設備自動操作,操作工人更多的是觀察設備運轉是否正常,是否有異響,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是否合格,對操作人員的體能要求不高。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這些新技術、新設備,操作工人需要完成由“體能型”向“智能型”轉變。工人不但要熟練操作設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設置各項加工參數、調整參數。不同的機械設備廠商操作也不相同。工人上崗前,都要到設備廠家參加培訓(多為3天至15天),完全熟悉設備性能后才能上機操作,對工人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操作水平要求則更高。
多位行業人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設備產能提升、安全性等方面,有著傳統設備無法比擬的優勢,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圖為置身鋼筋混凝土之間的工人。 張旭 攝目前,也有一些新技術賦能鋼筋加工。以重慶東站為例,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將BIM建模用于鋼筋加工,將整體工程建模后,出具鋼筋翻樣料單,用于鋼筋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后續,建設者們將從BIM數據與鋼筋機械加工設備數據端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和誤差。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誤會,鋼筋行業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大。年輕人對新興的智能加工設備接觸較少。對于這種誤會,行業人士持積極態度。“隨著了解的深入,相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逐漸關注我們。”黎小磊說,在他看來,該行業的前景會越來越好。(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