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農業勞動生產率?
平均每個農業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農產品量或產值,或生產單位農產品消耗的勞動時間。是衡量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的指標。決定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農業勞動者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態度和精神狀況,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狀況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情況,農業勞動組織形式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農業氣候狀況,以及影響農業生產的其他自然條件等。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人類社會中農業以外一切經濟部門得以獨立化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從個別農業企業看,也是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
人均農業勞動生產率計算公式是什么?
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除以勞動時間
在具體計算時,需要把上式具體化。“產品數量”的實質是“勞動成果”,它可以具體化為實物量:總產量、商品產量;也可以具體化為價值量:總產值、凈產值、純收入等;還可以具體化為作業量,如機耕隊等耕完的耕地、播種等各項作業的數量。“勞動時間”實際上是取得相應產品所消耗的勞動量。因此,目前,在計算勞動生產率時,“勞動時間”只包括活勞動消耗,而不包括物化勞動消耗。反映活勞動耗費的“勞動時間”可以按人年、人日、人時計算,通常以年為單位,也可按全體農業勞動力計算,求得全員勞動生產率。目前最常用的指標是,每一農業勞動力全年生產的各種農副產品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