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少林拳法常見的有哪些?
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包含龍、虎、豹、蛇、鶴五種拳法,是泉州武術的一門絕學。
少林五拳特點為“以形為拳,以意為神,樸素明朗,拳勢激烈”,富于陽剛之美。其精義為:“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蕘力”
史載,金·哀宗正大年間,嵩山少林寺白玉峰(法號秋月)始創少林五拳,后傳給覺遠和尚,二人撰寫了《少林五拳精要》,系統闡述了龍、虎、豹、蛇、鶴五拳的特點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結合的練法。
明·嘉靖年間,倭寇經常侵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朝廷多次降旨詔嵩山少林寺武僧平寇。那時,許多武僧便就地建殿參禪,授徒傳功。進入清代,少林凈仁、凈林二僧南遷,先后在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將少林五拳深度傳授。久而久之,北派五拳吸收了南派拳法,形成了南派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屬于象形拳類,為仿生之武學。鳥獸行動和神態,在拳法中栩栩如生地表現。龍吟、虎嘯、豹竄、蛇纏、鶴立,無一不顯示出鳥獸之行與天地之合。
學習五拳,要內外兼修,以長拳、南拳作為基本功,同時配以內功氣息調節,做到“內外三合”,即腳、腰、肩力催三關,精、氣、神渾然合一,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以關發氣。
少林花拳
花拳是少林古拳法中的稀有拳種,屬少林柔拳一派。特點:拳打臥牛之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消勁。精義:花拳八法,即“吞、吐、浮、沉、粘、離、擢、浚”。
少林花拳走的是輕柔飄逸一路,左盤右扭猶如迎風擺旗,技手攻守恰似風吹柳絮,起落進退宛若行云流水,張弛急緩好像海潮起落。花拳拳法的奧妙主要不在招式,更在勁力的處理之上。“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消勁。”
花拳短小精悍,斗室之中尺棍兵器都能操練自如,充分體現“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明·名士金圣嘆曾就此概括為:“花拳為一路短打。”
燕子鐺為少林花拳獨門兵器。燕子鐺為雙手短兵刃,外形酷似燕子身形而得名。平地時騰挪閃跳輕盈異常,躍起后凌空飛渡技擊長空。身段美妙,柔中帶剛,掩飾不了內中絲絲入扣的殺機。
泉州花拳最早見于清末民初。當時泉州學府路兩位私塾老師——周蒼玉、周潤玉兄弟,便是泉州花拳的開山祖師。二人將此拳傳于林朝泰,林又傳于鄭連來,鄭連來又傳于其子鄭昆淵。
少林羅漢拳
特點:“拳路清晰簡明,短捷緊湊,靈活多變。”精義:“出手似箭,收手如綿,一招得手,連環進擊。”
羅漢拳拳理滲透“相生相克、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的中國傳統哲學觀點。其手形變化體現陰陽五行之說。羅漢拳手形按“五行”分為五枝:“仰掌為水,立掌為木,撲掌為火,握拳為土,鉤手為金。”同時,各種手形又有不同的運動要求:“水枝如行云流水,木枝穿插如動箭,火枝如炎沖云天,木枝下沉重如鐵,金枝變形如鉤。”變化多端的“三掌一拳一鉤”造就了羅漢拳的靈活,往往在實戰中能出奇制勝。
羅漢拳不僅在招式上有獨到之處,而且在武學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見解。“練武者可分為三種境界:以力行,偏剛偏柔,剛而不柔,柔而不剛,為下乘;以氣行,能剛,能柔,剛柔相濟,氣達全身,為中乘;以神運,虛實互補,剛柔俱化,勁透體外為上乘。”習武之人有層次上的差別,武學之道不在于行而在于神,舞形易而入神難,需要練習者的悟性,更需要長久的揣摩與研習。其招式有“和尚捧經、醉臥羅漢、童子摘蔥、連環進擊……”
“一字馬一片身”是羅漢拳獨特的攻守方法。無論進攻還是防守,羅漢拳以自己的側身對準對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隨機應變以寸勁或防或攻;后手相隨,或上或下,守中護肋。這種技擊觀念和現今的格斗技術異曲同工!
俗說“南拳北腿”。一般認為腿功不是南派武學所長,但羅漢拳的腿上功夫卻不容忽視。與“北腿”的高起飛踢不同,羅漢拳為低腿勁踢,配合多樣化的步伐,隱蔽性大,重心頗穩,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敵。
羅漢門的傳統獨門兵器是“瘋魔禪杖”,也叫“魯智深醉打山門杖”。長近兩米,重達5公斤,兩端分別為日月雙鏟。傳說:此杖法本來為長白山道悅真人所有。游方高僧藏玄大師與道長交往甚密,兩人經常對飲論武,互相學習武藝。高僧學得瘋魔杖法之后,云游來到泉州少林寺,將絕藝傳授給少林僧人,于是承傳至 今。瘋魔杖法“劈、切、截、戳、挑、撩、掃、掛、刺”,大開大合,大巧若拙,既似游龍走鳳般輕盈矯健,又有秋風掃葉般勇猛無情。其招式名稱有“大開山門”、“肩挑日月”、“驚魂靜心”等。
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侯君煥是羅漢門的一代宗師。民國時期,莊子深拜入侯君煥門下,學到至 今最為完整的羅漢門拳、械套路,包括羅漢三戰、少林拳、降龍伏虎羅漢拳、五枝生克手法、五枝靠打對練和達摩棍法、伏魔禪杖以及血刃刀。后傳其子輩。
少林龍尊拳
又稱龍拳。特點:“吞吐浮沉,身技腰馬,門戶眼節,動靜神氣。”精義:“有橋斷橋,無橋生橋,注重練神。”其不僅集合雙手互搏術的守內、游外之功,同時還具備二次防御之功。
龍尊拳一共有17套拳法,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于實戰,招招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但每一手頃刻間的變化都能起到“擋、防、攻”三種功效。“吞,如金貓捕鼠;吐,如餓虎出林;浮,大鵬展翅;沉,如老翁持拐”。看似以防為主,卻能誘敵深入,出奇制勝。
如龍尊拳中的“三獅拳”套路:雙拳奔出,氣勢磅礴,中指突起寸許,有如龍首。左右變換之時,動作迅速,富有整體感,驗證了古人“神龍無首”的變化莫測。動時,似黃龍滾水,浪里推舟;靜時,養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時而原地踏步,時而突然快速游走。這套拳法移動范圍以及拳法收縮幅度雖然不大,卻能在搖身轉胛間起到“擋、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擋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另一拳防好敵人的二次進攻,緊接著利用與敵人的近身迅速進攻,即“有橋斷橋,無橋生橋”。
龍尊拳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對陣即能比出高低。龍尊拳的秘訣即“練神”,根基為“三戰”,運氣要氣沉丹田,眼法講究以目視目,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拳法則講究“門戶”。“出拳時,肘距離肋骨不能超過一拳頭的距離,拳高則不能超過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證防守和進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則為“六斗”。
流傳于泉州的龍尊拳,系少林寺龍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間,鐵珠長老來福建,路經興化仙游縣,收朱山為徒,遂將龍尊拳傳之。三年后朱山學成,傳給門人吳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傳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傳俗家第三代彭金山。1945年傳到泉州市區西街的一池大師(黃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
龍尊拳法分為兩個流派,一派為“直上清溪”,即一路龍法;另一派為“太子游龍門”,即二路龍法。泉州流傳的是二路龍法。
少林寺是什么時候有的?
少林寺,隸屬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不僅是禪宗的發祥地,還是中國功夫的發祥地,有“禪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稱。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為了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興建的一座寺院,因其建在少室山下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