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網格式布局、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選。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達53項,繼續領跑全國。
2022年(3項)
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市偃師區,地處洛陽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臺地上,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經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發現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網絡,初步顯示了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居中的“九宮格”式布局框架,并據宮殿區、作坊區外圍存在墻垣的情況,推測其他網格的各貴族居住和墓葬區外圍也應有墻垣圍護。二里頭都邑遺址的新發現,不僅豐富了遺址的內涵,深化了對網格區域的認識,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邑遺址布局、結構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里頭都邑中心區西南路口的新發現航拍示意圖
二里頭都邑祭祀區以西的非正常墓葬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殷墟考古90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晚商文化遺存,大型宮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辭、青銅器和玉器等冠絕當時,實證中國有文字可靠的歷史早到距今3000前的商代,也見證了中國古代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輝煌文化、國家政治形態以及技術水平,在古代世界中彰顯出中國古代文明的獨特風格。
2022年商王陵及周邊考古發掘三地點鳥瞰
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中軸線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間(780—783年),時稱“州橋”,五代稱“汴橋”,宋代改稱“天漢橋”,因“正對大內御街”,又名“御橋”, 至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被黃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州橋明月”被譽為汴京八景之一。自2018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州橋遺址開展了持續性的考古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州橋遺址共完成發掘面積4400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117處,種類包括河道、水工設施、橋梁等。
這是9月21日拍攝的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大運河(汴河)故道西壁剖面。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州橋東側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圖
2021年(1項):
南陽黃山遺址
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在南陽盆地中遺址面積最大,遺跡規格最高,內涵豐富。
2020年(3項):
鞏義雙槐樹遺址
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鄭洛地區這一聚落群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圖源:新華社
淮陽時莊遺址
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城,為研究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資料。
圖源:河南日報
伊川徐陽墓地
是2600多年前從中國西北遷往洛陽伊川的陸渾戎墓葬群,也是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
部分隨葬遺物 圖源:中國文物報社
2019年(1項):
淮陽平糧臺城址
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是國內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
淮陽平糧臺城址鳥瞰圖(資料照片)
2017年(2項):
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是歷史上對鄭韓故城城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發掘,全面揭露了春秋戰國時期城門的構造、16條春秋至明清時期道路的走向,而且還印證了史書中對鄭國“渠門”的記載,同時還發現了戰國時期帶有防御體系的甕城城墻,這在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王城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鄭國三號車馬坑,是繼鄭公大墓之后的又一重要發現。坑內殘存4輛拆車葬式的木車,加之之前的發掘,鄭公大墓出土的車輛和馬匹之多,在東周考古發現中實屬罕見。
這是考古發掘現場(2016年11月19日攝)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確定了朱倉M722陵園遺址的內、外園陵構成,在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首次發現陵園道路和疑似闕臺遺跡。
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發掘現場出土器物上的“光和三年造”題記(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2015年(1項):
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確定了該宮城墻垣的四至范圍與時代序列,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該宮城中樞區軸線建筑的空間布局,對宮城最重要核心建筑太極殿宮殿建筑群的布局結構有了嶄新認識。
圖源:河南日報
2014年(2項):
鄭州東趙遺址
發現有大、中、小三個城址,包含從龍山到東周多個時代,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相對完整,文化遺存豐富。
2015年1月6日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內發掘現場(新華社圖)
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
隋代回洛倉遺址的發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戰略儲備和最終消費功能的大型官倉的儲糧規模和倉窖形制特征等。隋代黎陽倉遺址的發掘顯示出依托大運河而具有中轉性質的大型官倉的性質特征。
回洛倉C47窖情況狀況(中國考古圖)
2013年(1項):
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作為西漢時期洛陽與西域連通的第一道關隘,距今2100余年的漢函谷關遺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2012年(1項):
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
因在洞穴中發現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而入選。這是繼發現“南京人”化石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2011年(1項):
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發現非常繁榮的舊石器文化和人類居住情況,表明4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長期居住,不僅為研究史前考古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也將中華文明探源向前推進了3至5萬年。
這是老奶奶廟遺址古人類用火遺跡(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10年(1項):
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
發現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出土過一批青銅器和玉器等貴重文物,其中青銅鉞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夏商時期最大的一件。
2009年(2項):
新密李家溝舊石器至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
該遺址發現了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
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
印證了文獻中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謚號、他所倡導的薄葬制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史,發掘成果為漢魏考古樹立了具有準確年代的標尺,為曹操及漢魏歷史研究開啟新的篇章。
這是考古發現的“曹操高陵”前室拱門。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2008年(2項):
滎陽娘娘寨遺址
從2005年5月被發現,至今已發掘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清理各類遺跡1700多個,遺址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銅器、玉器、骨器、蚌器、石器等。它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鄭州地區西周文化遺存幾近空白的缺憾。
新鄭胡莊墓地
一組戰國末年韓國帶封土王陵級大墓,墓為南北向,規模之宏大國內罕見。在2號墓封土距地面約3米高的半腰上還發現了“中”字形冢上建筑,這在國內屬首次發現。
2007年(5項):
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
位于許昌靈井鎮。2007年12月17日,獲得“許昌人”頭蓋骨化石重大考古發現。這是河南境內發現的第一個古人類頭蓋骨化石,也是我國繼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發現之后古人類化石的又一重大發現。
許昌靈井遺址,圖源:河南學習平臺
新鄭唐戶遺址
發現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屋遺址6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排水溝等遺跡,表明該遺址是國內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房屋遺址最多的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遺址。
滎陽關帝廟遺址
發現大量房基、墓葬、陶窯、祭祀坑等文化遺跡,出土大批包括青銅、鐵、陶、瓷、石、骨等質地的文物。這是我國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小型聚落。
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陵墓群
目前,邙山地區古墓冢的文物普查工作,與洛南陵區的考古新發現結合在一起,東漢帝陵的基本情況逐漸明晰,為探索東漢帝陵的地望、研究東漢時期的陵寢制度創造條件。
景陵地宮內甬道
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
首次在故鄴城周圍發現東魏、北齊平民墓地,為完整研究故鄴城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為是平民墓葬,對其進一步研究,可以更準確的揭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同時也為人類學、人種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特別是北周墓葬的出土,在這一地區也是首次發現。
2006年(1項):
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為對仰韶文化中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有更深入的認識。2005年和2006年的第五、六次發掘揭露了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墓葬34座,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隨葬品,這是在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帶第一次發現該時期墓地。
2005年(2項):
鶴壁劉莊遺址
遺址面積30余萬平方米,發現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及大規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為主體特征的先商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合、吸取周邊地區多元文化因素的歷史特點。
#FormatImgID_21#
工作人員在整理河南鶴壁劉莊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內黃三楊莊遺址
是目前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性質明確的大規模漢代農村類遺址,是漢代考古中的一次歷史性發現。
內黃三楊莊漢代建筑遺址(圖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4年(1項):
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
迄今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布局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圖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都城遺址中心區多網格式布局示意圖(新華社發二里頭考古工作隊供圖)
2003年(1項):
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二里頭文化城址,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為進一步研究我國夏代的城市發展、探討夏代晚期夏商文化關系、夏商交替年代等重大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發掘現場(圖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2001年(1項):
禹州鈞窯遺址
此種窯爐既不同于北方常見的饅頭窯,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龍窯,為目前所僅見的一種燒瓷窯爐形制。
禹州鈞窯遺址出土的白地黑花瓷罐(圖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2000年(2項):
新密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
在城內東北部還發現了我國龍山文化城址中十分罕見的宮殿、廊廡建筑基址,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新穎的資料研究價值。
古城寨城址遙感圖(圖源:河南日報)
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宋元時期一處規模較大的汝瓷官窯遺址,總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為河南瓷窯址所罕見,燒造的御用瓷器以天青色釉為主。汝宮窯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特別是對于兩宋官窯瓷系的發展,起承前啟后的作用。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內(圖源:新華網)
1999年(1項):
焦作府城商代早期城址
建筑結構在商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經考證,府城遺址是一處商代早期軍事重鎮。對研究夏商周斷代以及夏商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
1998年(1項):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筑基址及古黃河棧道
為我國古代建筑、黃河漕運、軍事守備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1997年(2項):
偃師商城小城
有內城(現稱小城)、外城(現稱大城)之分,大城是在小城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才開始建造。內城的發現對商文化上限的認定、夏商文化分界和偃師商城布局、年代及性質的研究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偃師商城小城 圖源:河南日報
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
是東周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發現了以348件鄭國公室青銅禮樂器為代表的大批珍貴文物,成果極豐碩。為研究戰國文字和倉廩管理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對我國春秋時期的禮樂制度、古樂器學、考古音樂學、樂律史、音樂史和科學技術史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鄭韓故城 圖源:河南省文物局
1996年(2項):
洛陽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位于孟津黃河岸邊,發現有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墓葬,出土文物豐富多樣,對王灣二期文化石器的聚落形態及社會組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
平頂山應國墓地
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后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共發掘墓葬300余座,出土銅、鐵、鉛、錫、金、陶、骨、玉石、貝蚌、木等各類文物達萬余件。尤以銅器、玉器為大宗。其中西周早、中期墓14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25座。
1995年(2項):
鄭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5300~4800年,是迄今中原地區最早的史前城址。為研究仰韶時代豫中地區考古學文化面貌特征、文化性質、聚落形態、社會組織、喪葬習俗、生態環境、與周邊文化關系等諸多問題提供了詳盡的實物資料。
西山遺址 圖源:鄭州晚報
鄭州西北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目前所發現的處于鄭州商城和安陽洹北商城之間的惟一一個白家莊期的、具有都邑規模和性質的遺址,是夏商周考古學上的一個新突破。
1994年(3項):
鄧州市白莊村八里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完整地揭露了一批保存較好的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和半坡晚期的房屋基址,為深入研究這一時期聚落的布局進而探討當時的社會情況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輝縣孟莊遺址
重要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龍山城址、二里頭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為研究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夏商更替等主要歷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資料。
永城漢梁孝王寢園
梁孝王寢園是迄今發掘的惟一一處保存完整的漢代寢園建筑基址,為研究漢代建筑和陵寢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1992年(2項):
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
位于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浙川淹沒區內。共清理春秋、戰國楚國墓數十座,出土文物千余件,為探索丹江流域的埋葬習俗、楚都丹陽地望和深入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
是北宋時期的遺址。是中國古城中首次發現宋代園林,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園林建筑布局的整體風貌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1991年(3項):
殷墟花園莊商代甲骨窖藏
發現856片甲骨,其中龜甲骨839片,刻辭甲骨170片。這批甲骨屬殷墟文化第一期,對研究甲骨文分期及“非王卜辭”及商代歷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
共出土文物3600多件(套),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
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后墓
位于芒碭山之保安山北峰,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1990年(3項):
殷墟郭家莊160號墓
填補了殷墟研究中缺乏第三期較大銅器資料的空白,對了解商代貴族生活與葬俗,提供了很好視角。其銅器成分的分析,對研究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
發掘所得的大量實物資料,尤其是青銅禮器和組合玉佩飾的出土,對認識西周末期與春秋早期虢國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增進了對諸侯國貴族埋葬制度及喪葬禮俗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古代禮樂制度提供了依據。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
應天門遺址的發現,對研究隋唐東都城門建制特點提供了珍貴資料。從建筑史的角度看,它對后代都城建設也有深遠影響,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