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雜多縣風光。 雜多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青海玉樹3月26日電 題: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三脈”共生發展 助推文旅高質量發展
作者 才仁曲藏 李江寧
(資料圖片)
峽谷深處,數不盡的山巒,帶著深綠的暮色,靜躺在江河兩岸,瀾滄江如錦繡彩緞,綿延向前,江河之上人們安居樂業物阜民熙,恰好構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近年來,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著力挖掘放大資源稟賦,將“綠脈、水脈、文脈”三脈植入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之中,穩步邁上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首選區的“快車道”。
圖為雜多縣風光。 李江寧 攝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全境所在地,雜多縣積極探索走好“園地共建”發展之路,奮力擎起雜多發展的“綠脈”。
近年來,雜多縣在昂賽大峽谷內布設了100多臺紅外相機,通過監測數據分析雪豹的活動區域和時間節律。截至目前已識別出84只雪豹個體,14只金錢豹個體。
同時,雜多縣落實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7752名,實現了園區內有戶籍牧戶“一戶一崗”全覆蓋,戶均年增收21600元,獲批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個特許經營項目昂賽雪豹自然觀察、昂賽大峽谷漂流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2個特許經營項目在雜多縣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11月,累計接待團隊198隊,556人次,總收益196.04萬元,接待家庭平均增收超過4萬元。在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論壇上,昂賽的“自然體驗項目試點”案例被評選為“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圖為雜多縣風光。 雜多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5月,“三江源昂賽雪豹小鎮”(三江源生態文旅特色小鎮)成功入選青海省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雜多縣于2018年啟動三江源?昂賽雪豹小鎮規劃工作,特色小鎮將以雪豹、漂流、負廢棄、神授藝人、牛糞藝術等為主題,力爭打造“世界第一個雪豹主題小鎮”“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入口小鎮”等,使其成為產業特色鮮明、建筑風格獨特、人文氣息濃厚、功能全面集成、宜業宜游的一流特色小鎮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門戶小鎮。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發源于雜多的著名國際河流湄公河—瀾滄江,在穿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4909公里的奔流不息中,孜孜不倦地哺育著河畔群眾,滋養著沿岸六國文明。
瀾湄之源雜多縣,在瀾滄江--湄公河青年創新創業訓練營(以下簡稱YICMG)的發展歷程中,積極響應“瀾湄合作機制”,積極參與“瀾湄活動”中玉樹“文化探源活動”和“文化交流項目”,積極宣傳了“三江之源圣潔玉樹”的大美形象,促進了瀾湄流域文化交流,舉辦了“瀾滄江--湄公河之約”國際大學生夏令營、溯源母親河“瀾滄江--湄公河水匯流儀式”、“同飲一江水”的玉樹歌舞文化演出、瀾湄青年國際營地落戶昂賽并在該縣昂賽鄉舉辦“同飲一江水光影耀瀾湄”國際影像周活動等。
雜多縣抓住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一機遇,將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守正出新作為重要原則,大力傳承發展雜多優秀傳統文化,區域專屬文化傳承發揚醞釀成果明顯。
近年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雜多縣為“中國藏族山歌之鄉”;吉日溝古塔為代表的文物項目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雜多縣格仲祭山賽馬、雜多紅陶制作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成功入選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對該縣的傳統技藝雜多唐卡、泥塑、石刻、藏文書法、金屬鍛造、雜多草藥等數項非遺項目設立了傳承基地,招收學員進行傳承。
未來,雜多縣將繼續依托“三區一園”稟賦,融入突出生態安全、高端旅游、自然教育、風情民俗元素,以生態塑造旅游品質、以旅游彰顯生態價值,著力培育一批文旅新業態,提質一批文藝項目,培養一批本土帶頭致富人才,發展一批旅游精品線路,努力打造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先行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