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深入推進“疏整促”工作,以菜籃子、米袋子為主的農貿市場也迎來了調整轉型的浪潮。按照疏促結合的原則,一大批農副市場、社區菜市場實現了原地升級改造;利用功能疏解的騰退空間,一批社區商業綜合體也快速建成,加快補足城市商業便民服務短板,增強服務社區能力。
(相關資料圖)
電子市場變身
便民綜合服務中心
在位于西城區西四北大街101號的金瀛便民超市門前,擺放著幾組寵物寄存箱、共享充電柜,從細微之處透著便利又貼心。每天清晨7點半到9點半是這個菜場最熱鬧的時候,周圍的居民拖著小推車、拎著購物袋走進這里,逛菜攤、問菜價,熟悉的鄰居們在攤位前一邊挑選果蔬,一邊聊著天,城市的煙火氣在這里熱騰騰地升起。
很多西四地區的老街坊都還記得,6年前,這座二層小樓曾是一家頗具規模的電子市場“廣云順達”,1500平方米的市場里約有150個攤位,一個個攤位緊挨著,過道只有一米來寬。這里曾在上世紀90年代形成了電子元件市場,鼎盛時期,在這條街上,曾有著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市場商店,當年在此經營的商戶曾開玩笑說,如果您會動手,可以在這條街上攢出所有的家用電器。
“2000年后最初的那幾年,西四北大街的電子市場很火。尤其在路西側,幾乎每一家臨街小店都是經營電子元器件或是相關修理生意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四北大街就已經有了不少經營電子元件的店鋪。”金瀛便民市場總經理叢子斌回憶說:“當年北京的電子愛好者都會來這里淘換零件,外地店鋪也來進貨,那是因為以前的家電質量不好,總愛壞,街面上的電器修理鋪多,也就都來買零件。后來家電的質量變好,家電維修的生意就不如以前了。”
隨著核心區“疏整促”開始實施,從2016年開始,西四北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鋪都已經關張停業。2017年春季,“廣云順達”電子市場的經營者經過一番深度調研后,決定轉型做便民超市。叢子斌介紹說:“當時西四地區周邊有露天菜市場也面臨關停改造,附近一條街上都沒有大型超市,但百姓居民生活有剛需,正好我們公司本來就有農貿市場運營團隊,所以很快就決定順應時代發展變革,關閉電子市場,并在原址上改變經營模式,重新把這里改造成‘金瀛百姓生活服務中心’。”
缺一補一
便民中心不斷增補業態
2017年5月至7月,在“疏整促”專項行動中,西四“廣云順達”電子市場進行了疏解,時隔兩個月后,金瀛便民服務中心重新裝修開業了。
走進市場,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寬敞的通道,通道上方是醒目的“蔬菜區”“海鮮區”“熟食區”“肉類區”等按顏色劃分的區位指示牌。保潔員推著抽水車在各個通道上來回作業,并及時清掃地上的雜物菜葉等。
“冬瓜一斤3元,豆芽一斤2.5元,黃瓜一斤5.5元……”北京青年報記者留意到,在蔬菜區,每個攤位的醒目位置都掛著一塊價格公示牌及商戶營業執照等信息。超市一共有兩層,每個區域都會有一個明顯的標簽,需要什么物品直接看標簽到所屬區域尋找就可以快速找到。一樓有果蔬、肉類水產、干果糕點、家具等攤位,還配備了理發、打印等生活服務……二樓有主食廚房、生活用品、調料和飲品及各類修補服務,樓上樓下有直梯代替步行,腿腳不便的老年居民也可以全程無障礙,前來購物的群眾感受到了極大的便利。
叢子斌介紹,2017年9月由電子市場變身而來的生活服務中心正式亮相,一層是果蔬生鮮、二層是生活服務。當時他們考察了外地很多菜市場,從定位上就決定除了生鮮果蔬,還要添上多種生活服務業態。
“這些年我們這里隨時都在進行攤位調整,尤其是注重與附近居民的溝通。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就盡量提供什么。”叢子斌說,年輕人越來越依賴線上購物,真正喜歡逛生活服務中心的,還是附近的老年人居多,因此這里增添了很多針頭線腦零售和小修小補服務,“我們挑選這些小修小補的師傅,前期是做過口碑調查的,現在入駐的電器維修、修鞋配鑰匙攤、縫紉攤,當年我們都是以低租金或聯營的方式邀請他們進駐市場,在市場正規管理方式下,憑借他們精湛的手藝贏得顧客口碑,在居民口口相傳中,也給市場帶來了很多新顧客。”
市場二層的小物超市也是值得一提的特色攤位,北青報記者看到,這里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日用品應有盡有,比如暖瓶塞、頂針、松緊帶、氣門芯……一位挑選日用品的顧客說:“很多我自己還是小時候見過的小摁扣、皮筋、拉鎖這里都能找到。”攤主說,小物超市里的品種不斷豐富,“都是應老年人需求,增添進來的。只要居民有需求,我就到處去找,能幫他們找到各種需要的小物件,我也很有成就感。”
市場一層到二層樓梯的拐角處還有一家寵物用品店,原先這是一家進口食品小賣部,但經營效果不佳。附近居民提議,寵物商品不好買,建議市場引進商戶。叢子斌說:“老年人普遍不會網購,周圍居民養貓養狗的又多,我們覺得這個提議很有建設性,立馬就改了。”此外在二層還有一處與居委會合作的“媽媽粥坊”,“每周二到周五早晨,附近社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在這兒免費喝粥”,其余時間,逛生活服務中心的老年人,也可以在這里歇腳。此外,金瀛生活服務中心的電工,在日常工作之余,還無償為附近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家住西四的于大爺買了點兒饅頭和狗糧,他主動過來說,自己每天有事沒事都來逛逛:“我們跟市場工作人員都特別熟了,家里有什么需要的,比如水管壞了、電器出毛病了都會找他們幫忙。這兒啊,還經常有特價菜,多少錢進的,就多少錢賣給我們。”
正在選購商品的市民葉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市場里功能分區很清楚,想買什么,即使是新手,也可以根據指示牌很快就找到,一站式購齊節省了上班族不少時間。除了環境更整潔外,服務設施也更加完善。市場內還設置有服務臺、公平秤、廣播系統等便民設施,提升市民的購物體驗。
在市場里經營蔬菜的一位攤主說,多年前他是一個街邊流動的商販。“那時候,我每天都跟城管‘躲貓貓’,攤位不穩定,沒有固定客戶,冬天冷夏天熱,可受罪了。后來,我在市場租了個攤位,再也不用東跑西顛,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說起這些變化,他的臉上露出笑容。便民市場改造提升后,環境變好了,到市場買東西的人越來越多。
今年北京試點
建設80個便民生活圈
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優先配齊基本保障類業態,支持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菜市場等進社區,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采取“一點多用”、服務疊加等方式發展微利業態,保障生活必需。支持菜市場標準化改造。
據悉,北京市商務局依托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動態地圖,收錄全市便民商業網點超過11萬個,從供給、消費、便利性等維度進行大數據監測分析,指導各區精準補建便民商業網點。持續優化便民商業網點布局,新建、改造基本便民商業網點540個,全市實現每百萬人擁有連鎖便利店(社區超市)329個,引導大型電商、連鎖流通企業改造提升136個農村便民店,指導新增20處地鐵便民服務設施。
北京市商務局指導東城區、石景山區、西城區入選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區,培育、建設東花市南里社區、古城南路社區、廣外街道名苑社區等31個便民生活圈,在全市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樣板,帶動其他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在近期召開的2023年北京市商務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勇表示,2023年,北京將試點建設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加快生活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伴隨消費升級,便民商業不僅要承載基礎消費,還要承接起品質消費。丁勇在會上表示,北京將加快生活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以評促建、試點帶動、政策牽引、建補結合,試點建設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支持各區積極申報商務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
同時,與“2025年北京市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的目標銜接,更多市民將在家門口享受到更便捷、更豐富的公共服務。從織密便民消費網絡,到升級便民商業高質量發展,北京便民商業進一步升級。丁勇提到,北京市著力提升消費供給質量,全面落實商業消費空間布局專項規劃,科學構建“國際消費體驗區、城市消費中心、地區活力消費圈和社區便民生活圈”四級商業消費空間結構。
便民商業成為北京市消費空間布局中的關鍵一級。社區便民生活圈代表的家門口消費“接收”政策紅利。今年年初,北京市商務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促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標志著北京市全面推進生活服務業由品質提升階段邁入轉型升級階段,工作重點由便民商業網點建設為主轉為便民商業網點精準補建與便民商業服務功能融合發展相結合。對于生活服務業的升級,丁勇也提到,北京將以“一業一策”指導餐飲、便利店、家政、蔬菜零售等生活服務業深入實施數字化升級行動。
文/本報記者 李佳
攝影攝像/本報記者 郭謙
來源:北京青年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