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蛋白質協同核仁精細結構與pre-rRNA加工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9日電 (記者 鄭瑩瑩)2019年,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狀似“甜甜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9日在滬受訪時說,這張黑洞照片給了她很大的啟發,她所研究的細胞核仁在顯微鏡下也像一個“甜甜圈”,只不過核仁的直徑只有600納米,而該黑洞的直徑約為400億公里。
北京時間3月9日,陳玲玲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從多角度剖析了核仁這個“超級工廠”的內部精細結構。
【資料圖】
陳玲玲在受訪時說,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給她帶來的震撼很大,“我們知道宏觀世界非常了不起,非常需要應用新的方法去探索、去突破,而其實微觀世界也一樣,它們在復雜程度上極其相似。”
核仁負責核糖體RNA的生成加工和核糖體的組裝。陳玲玲介紹,如果核仁過于活躍,會導致癌癥;如果核仁不夠活躍,會導致鳥面綜合征、腦白質病等罕見病。
基礎研究常常需要“十年磨一劍”,陳玲玲研究組也是在做其他研究的時候突然發現核仁這么重要的一個亞細胞器,人們還不清楚它的詳細運行機制。
“因此,我鼓勵學生們去探索前沿、去開拓未知的疆界。”陳玲玲說。
該研究組通過超高分辨成像,對核仁這個“超級工廠”內的200種蛋白質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了PDFC(致密纖維成分外側區域)這一全新結構。PDFC就像一個“監測站”,研究人員在站里還發現了“蛋白質哨兵”URB1(不健康核糖體蛋白1)。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缺失URB1的斑馬魚會產生頭面部發育的畸形,無法成活;缺失URB1的小鼠胚胎無法著床,引發早期死亡。
該研究揭秘了核仁的高效運轉機制,有助人們了解核仁在胚胎發育中的潛在影響。
據悉,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單琳和許光(現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陳玲玲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