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烏楞村醒目的標識隨處可見,愛國戍邊氛圍濃厚。 史玉江 攝
(資料圖片)
中新網新疆阿勒泰3月2日電(史玉江)驅車從新疆吉木乃縣向西北方向行走約半小時,在被厚厚積雪掩蓋的山巒下的山坳里,一個在成片樹林掩映下的村莊映入眼簾。
日前,中新網記者走進位于中國的西北角、被譽為“中哈邊境第一村”的薩爾烏楞村,只見一樁樁院落整齊劃一,醒目的“紅色”標識隨處可見,整潔的鄉村小道通向遠方……
薩爾烏楞村已成愛國戍邊紅色教育基地。 史玉江 攝
雖然它僅是遍布中國東南西北的69萬個行政村的一員,但因地處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一線,給人以神秘和敬畏之感。
該村愛國戍邊氛圍濃厚,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在該村村委會辦公區及村民家周邊,都可以看到“我家住在界河邊,祖國母親在心間,種田放牧護國土,世世代代守邊關”不同形式的標語,據介紹,這些話語已融入到薩爾烏楞村每個人的血液中。
在祖國邊疆,鎮守邊關的不僅是邊防戰士,還有世代居住在這里的邊境村民。
“我出生在這個村,也是在這長大的。”51歲的巴合提·黑扎托拉說,守邊是他應盡的責任。
巴合提·黑扎托拉和妻子古麗巴西·闊克依有兩個兒女,家里有50余只羊、10余頭牛,一直過著放牧生活。
2008年3月,巴合提·黑扎托拉成為該村眾多護邊員中的一員,主要負責薩爾烏楞山區邊境區域的執勤巡邏。一邊放牧,一邊巡邊,雙份收入讓他們日子越來越好。
據薩爾烏楞村負責人熱依扎·巴合道列提介紹,該村家家都有護邊員,自覺在邊境線上守護著國境線。在他們看來,為國守邊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他們的光榮。
隨著國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薩爾烏楞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史玉江 攝
多年來,隨著國家對邊境一線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并建成愛國戍邊紅色教育基地村史館、“邊境第一村”觀景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發展紅色旅游。
“我們村重點打造的500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為兩部分,一是村里一代代護邊員的護邊故事,第二部分是展示群眾過去生活中用過的老物件。”熱依扎·巴合道列提說,“我們引導游客參觀國旗門、愛國教育基地、重走戍邊路等,在旅游中體會愛國情懷,感受戍邊文化。”
數據顯示,薩爾烏楞村共有121戶271人,人均純收入1.71萬元,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