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2月22日電 題:中國“00后”青年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做翻譯 感受“對生命的尊重”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鐘旖
對21歲的四川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土耳其語專業學生王文琪而言,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歷時七天的翻譯工作,將是其一生難忘的經歷。
在挖掘機展開救援的轟鳴中,在國際救援力量聚集的場合,他成為中國藍天救援隊隊員們的“口和耳”,為藍天救援隊在災區開展工作提供助力。
圖為王文琪生活照。 受訪者供圖22日,王文琪通過微信告訴中新網記者,此次經歷不僅令他感受到“救援對生命的尊重”,也體會到善良是不分國界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人類共通的愛的表達。
出生于2002年的王文琪是江蘇南京人,2022年9月作為大三留學生去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語言中心學習。地震發生前幾天,他剛通過土耳其語C1等級考試,有兩周假期。
“伊斯坦布爾距離震中較遠,所以并沒有受很大影響。地震后,所有人都非常關心當地的情況,我也很想為災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王文琪回憶,在中國留學生群里,他看到趕赴災區的中國民間救援力量需要“中文-土耳其語”的翻譯,便立刻報了名。次日,他便在伊斯坦布爾機場與藍天救援隊會合,一同飛往災區進行救援。
作為跟隨救援隊的翻譯人員,王文琪首先跟隨救援隊前往土耳其東部的馬拉蒂亞,兩天后被派往災情更嚴重的阿德亞曼。
其實,早在隊伍出發前,翻譯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王文琪需要提前與土耳其管理部門協調,了解作業位置與信息,并請其派遣車輛將救援隊送往救援地點。在工作現場,則需協助救援隊伍與當地居民、軍警、其他救援力量進行交流。
“在使用聲音探測設備時,我會請周圍人保持安靜。”王文琪說,在救援現場,上傳下達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在需要當地救援力量配合時,他要傳達中方救援隊伍的想法,例如指揮挖掘機師傅按照救援隊需要的角度與方式進行工作,或是需要哪些材料,需要當地人做什么等等。“保障中國救援隊與其他救援力量之間的順利溝通,是我最大的職責。”
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震后現場,許多事讓王文琪印象深刻。
王文琪說,自己感受到救援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在阿德亞曼的一處危樓內,當地人告訴救援隊,樓內還有幸存者。但經過反復確認,救援隊只發現一個不幸遇難的小男孩,男孩的身體被樓梯欄桿死死壓住。盡管如此,救援隊還是與當地救援力量配合,先做支撐,穩固樓房,冒著生命危險多次進入危樓,將男孩身上的欄桿剪斷,最后抱出男孩的遺體。
王文琪體會到“被信任”的友好。他和救援隊隊員走在路上。“中國的救援力量來了”,一個土耳其小男孩叫喊著,與家人拿著手機走上前,想與他們合影;為方便開展救援,大家都只帶著裝備去工作地點,然而當返回營地時,口袋里總是裝滿了當地民眾塞的零食和飲料。
王文琪還收獲了家人般的親切。他跟組的救援隊員多來自貴州、廣東,有時候,他們叫王文琪“翻譯”,有時候直接喊他“小兄弟”。坐著休息時,救援隊員們就像親人一般,叮囑王文琪一個人在國外求學,要好好照顧自己……
“生命是脆弱的,易受傷的。在天災面前人們往往無能為力,因此在平時,要努力做到最好,盡量不留遺憾。”日前,王文琪已回歸校園,重新投入學習中。他坦言,這一段經歷讓自己成長許多。
后期,王文琪將繼續精進土耳其語的學習,在回國后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工作。他說,人要時時走出舒適圈,給自己一些考驗,鍛煉吃苦能力、養成堅韌品質,“只有做好了準備,才能在一些時刻更加適應,更加泰然”。(完)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