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崇左2月20日電 題:探秘廣西邊城小村莊:昔日村民獵飛禽 如今“人來鳥不驚”
(資料圖)
作者 蔣雪林 陳秋霞
“屯長家門口的這棵樹上,原來就曾有一個鳥窩。”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村民盧海恒近日對記者說。
走進隴亨屯,家家戶戶的圍墻上都掛著鳥類圖片,介紹各種鳥的特征。村里隨處可聽見鳥的歡鳴。
在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拍攝的白腰鵲鴝。 蔣雪林 攝“小聲點,它們來了!”順著盧海恒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幾只個頭小巧、褐色羽毛的小鳥撲啦啦從密林飛出,落在巖石上。霎時,在一處偽裝棚后面,響起了一陣急促的相機快門聲。雖然近在咫尺,鳥兒并未受人聲和快門聲驚嚇。
偽裝棚是盧海恒搭建在距離隴亨屯不遠的山腳下的觀鳥點,專供拍鳥愛好者拍攝。盧海恒在這里建有蓄水的小坑,他能學鳥叫引鳥,偽裝棚里每個機位一天收費50元至1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
盧海恒原來在廣東打工,隴亨屯興起“觀鳥熱”后返鄉做起“導游”,專門為“鳥友”引路、引鳥。
隴亨屯地處中越邊境,毗鄰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面環山,茂林修竹。一種鳥類的發現,改變了這個小山村的生活。
在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拍攝的白腰鵲鴝。 蔣雪林 攝十多年前,中國鳥類學家來到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在盧海恒父親盧榮的幫助下,他們觀察到一種未見記載的畫眉科鳥種,并將新鳥種命名為弄崗穗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弄崗一時間名聲大噪,嗅到商機的盧榮開始布置觀鳥點,當起“鳥導”,成為屯里第一批做起“鳥生意”的村民。后來,盧海恒接過父親的衣缽,為觀鳥者做向導。從小與鳥類為伴的他,對鳥類的棲息地了如指掌,甚至聽聲音就能說出鳥的名字。
盧海恒如今成了村里的“名人”,許多觀鳥愛好者慕名請他當“導游”。盧海恒還開辦了“弄崗穗鹛客棧”,他母親和妻子也加入了觀鳥產業隊伍。
盧海恒現今把生意做到了東南亞。“我目前正和國外的‘鳥導’聯系,為鳥友到越南、馬來西亞、老撾觀鳥、拍鳥‘牽橋搭線’。”從事觀鳥行業多年,盧海恒微信中已有法國、英國等國內外鳥友4000多人,他借助翻譯軟件輕松與外國鳥友交流。
“觀鳥熱”不僅改變了村子的面貌,也改變了當地村民的保護意識。“以前村民也打鳥、吃鳥。”盧海恒說,現在,村民從觀鳥熱中獲益后,自覺加入到保護鳥類的行動中。
在廣西龍州縣逐卜鄉弄崗村隴亨屯拍攝的斑頸穗鹛。 蔣雪林 攝為達到保護和利用“雙平衡、雙發展”的目的,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制定了愛鳥護鳥村規民約,通過幫扶當地村民發展觀鳥生態旅游,有效防止了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目前,該觀鳥基地已輻射弄崗村15個屯,有專業“鳥導”約20人、觀鳥點10多個、民宿16家,帶動村里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
保護的加強讓這個小村莊成為人鳥和諧相處的天堂。保護區里的一些“明星鳥種”也常常飛臨村民的房前屋后。“我昨天就在村里見到了冕雀,剛想回房間拿相機,它就飛走了。”來自江蘇省的觀鳥愛好者俞賽賽說,她此前在中國各地已拍攝過三百多種鳥類,來隴亨屯才四天,她的拍攝記錄就“加新”了十幾種鳥類。
目前弄崗保護區共記錄有鳥類260多種。作為中國知名觀鳥拍鳥基地之一,中國·龍州“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已連續舉辦多年,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鳥拍鳥愛好者、鳥類學者專家前來“打卡”。龍州縣還與相鄰的越南多個縣份簽署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中越兩國生態保護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