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社江西安遠2月19日電 (記者 姜濤)玻璃索橋、林海飛瀑、思源廣場、源頭文化館……適逢周末,位于贛粵閩三省交界處的東江源頭三百山各標志性景點,不少游客在其間賞景探源。
乘觀光車行進在景區彩虹公路上,伴隨著陣陣花香,兩側一棵棵開滿白花的深山含笑樹映入眼簾,三五成群的游客悠閑漫步。
道路一側的思源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4.65米、重4.65噸的思源寶鼎,下方的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基地石碑刻有“飲水思源”四個大字,路過游客大都在此駐足拍照。
來自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的魏先生攜幾位好友專程自駕前來游玩。“我們龍川也屬于東江的上游,是東江水流往粵港地區的第二站,在保護東江水方面需要全流域一起努力,也希望更多粵港同胞來了解感受這種源頭文化與當地上下的努力付出。”
距離思源廣場數百米遠,2021年10月竣工完成的源頭文化館內,通過“源頭之水”“生命之水”“奉獻之水”“感恩之水”“文化之水”五個篇章,展示了當地人民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源護源情懷以及香港同胞飲水思源的感恩行動。
20世紀60年代,為解決香港民眾的飲水問題,“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水濟香港,終結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50多年來,安遠縣實施“三禁、三停、三轉”措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保護東江源,為下游民眾喝上放心水放棄了諸多發展機會。
源頭文化館開館以來,講解員陳淑梅在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包括粵港地區在內的各地游客。館內展示有香港媒體關于當地六旬護林員的報道。陳淑梅站在這項展示品前告訴記者,在一年多的講解中,最為打動粵港同胞的莫過于這位護林員堅守深山護源40余年的故事。
“這些故事不僅激勵一代又一代安遠人增強愛源護源的行動自覺,也感染著越來越多的粵港游客,‘飲水思源’文化逐漸成為聯結贛粵港三地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情感支柱,同時也引導著廣大游客更好地樹牢生態文明意識。”陳淑梅說。
三百山景區相關負責人杜芳珍介紹,今年春節假期,三百山景區迎來歷史最高客流量。春節以來,景區游客過閘數近30萬人次。其中,來自粵港兩地的游客超過三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