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18日電(奚金燕 汪軼文)浙江,因水而名、因商而興。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新時代,浙商如何續寫新傳奇?引人深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浙商正站在一個特殊的節點。一方面,第一代浙商多已邁入天命之年,他們有的還在馳騁沙場、搏擊風浪;有的則在“傳幫帶”,培養接班人;有的已經順利完成了“交棒”,頤養天年。可以說這些年,是第一代浙商和新生代浙商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
另一方面,隨著國際形勢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浙商正在面臨著新的考驗。在改革開放之初,廣大浙商從貧寒中走來,憑借著敢闖敢拼、吃苦耐勞的“四千精神”實現了脫貧致富。然而隨著互聯網浪潮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到來,浙江企業如何抓住新的風口,找到新的驅動力和新的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新時代,浙商如何續寫新傳奇?在多位專家看來,傳承浙商精神是關鍵一招。傳承浙商精神,首先就要敢于創新,敢闖敢干,這是浙商保持常青的動力所在。
“善于創新,敢于轉型”是杉杉集團的重要標簽。1989年,鄭永剛于浙江寧波創立杉杉品牌。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西服市場,“服裝第一股”杉杉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曾高達37.4%,掌舵人鄭永剛亦被稱作“服裝大王”。
就在服裝業務如日中天時,杉杉集團卻掉轉車頭,向高科技企業轉型。自1999年起,杉杉股份開始進軍剛剛起步的鋰電池產業。從服裝起家,到轉型鋰電材料,再到近兩年來布局偏光片,如今的杉杉股份已成為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偏光片“雙龍頭”,產能持續擴張。目前,杉杉股份市值已超400億元。
從服裝到鋰電池再到偏光片,在專家看來,鄭永剛的不斷跨界、不斷轉型,給當代浙商“爬坡過坎”留下了啟示。
“浙江企業如何突圍,關系到浙江經濟的未來。”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看來,轉型是擺在浙商面前的必修課,而非選擇題。
卓勇良表示,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浙江紡織及其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占該省制造業從業人員30.1%,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排全國第26位,“浙江的紡織業比重高、效率相對較低,如果沒有像杉杉這樣從紡織服裝起家的企業不斷轉型和創新,就沒有浙江經濟的今天。”
對企業而言,創新轉型可以是跨界融合,也可以是流程再造。如今在浙江,越來越多企業走在轉型升級的路上,他們有的像杉杉集團大膽跨界,突破“舒適圈”,一路狂飆;有的堅守主業,深耕“專精特新”,在各自領域獨自發光。
“轉型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敢嘗試。我們需要轉型的勇氣,生命不息,創新不止。”卓勇良認為,企業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傳統產業的圍墻,“當然企業轉型升級也不是必須要跨界,在某一個小領域深耕,小產品也可以有很美好的風景。”
如其所言,浙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今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據統計,浙江省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數量共603家,位居全國第一。
深耕做精,小產品一樣能出大成就。麗水的久靈筆刷有限公司不斷地專注探索,將小小鉛筆做成大品牌,旗下品牌“飛雁”已成為高檔鉛筆的代名詞;嘉興的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一直把目光聚焦在壓縮機上,不斷創新技術和管理,如今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冰箱的心臟”。
在浙江,正是有像杉杉集團一樣的參天大樹,還有許多“小巨人”企業交織而成的密集叢林,才形成了一片經濟森林。
長期關注研究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知名學者、澎湃新聞副總編胡宏偉表示,浙商年輕化正成為一種趨勢,同時,大批科學家型企業家正在浙江涌現,這是浙商高質量發展的最好體現。這也意味著浙商無論面臨多大的風雨和風浪,他一定能夠頑強生長,因為他們是追逐時代發展浪潮的新生力量。
風起云涌,潮起潮落,某種程度上,一部中國企業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家交替登場的風云錄。可以預見,在新時代浙商精神引領下,新生代浙商將依然續寫屬于自己的時代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