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電 (記者 李純)在近日于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倡議,讓家庭支持導向融入經濟社會政策,將家庭視為公共政策的基本單位。
論壇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介紹了最新一輪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2021年)主要數據結果,倡導迎接長壽時代,促進家庭幸福。
調查顯示,中國百歲老人健康長壽的三個顯著特征是心態平和、膳食合理、活動多樣。在居住方式上,與家人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占比接近80%,八成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提供,其中,一半來自兒子和兒媳。子孫照料是中國高齡老人的主要照料模式。
王培安表示,家庭發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現代化進程中,鞏固家庭養老撫幼等內部功能需要外部公共政策支持。
王培安倡議,充分發揮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要讓家庭支持導向融入所有經濟社會政策,將家庭視為公共政策的基本單位。要大力發展以家庭消費為主體的“幸福產業”,積極推進家庭健康促進行動。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主旨演講中提到,人力資源總量而不是人口總量更能決定長期經濟發展潛力。人力資源總量是考慮了人口質量的社會勞動時間儲備總和,人口質量的核心因素是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即便保守估計,中國人力資源總量在2040年前仍將持續增長,到2050年將保持穩定。
李稻葵也指出,為實現人力資源增長潛力,要加強終身教育、推進市場化彈性退休制度,維護好人力資源總量增長態勢,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