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她服務的轄區老人在一起。本報記者成靜/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報見習記者|甄敬怡
2023年的春節是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的首個春節。本報記者紛紛回到睽違已久的家鄉,帶著記者的職責與使命,用“城鄉高質量發展”的眼光觀察故鄉的現在與未來,采寫了一組“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基層報道。
近日,在本報召開的走基層返鄉調研座談會上,多位記者從居民消費復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城鄉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暢談了返鄉的所見、所思、所感。在故鄉的“變與不變”中,探討延續春節消費強勁復蘇之勢、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透過來自祖國各地的春節返鄉觀察,我們梳理出了“煙火氣再度回歸”“家鄉變化巨大”兩個返鄉觀察高頻詞。
起勢:“煙火氣”升騰前行信心
“濃濃的煙火氣”是回鄉的記者們對今年春節的一致感受。各地聚人氣、匯商氣、升騰“煙火氣”的景象也體現在本報記者采寫的多篇“新春走基層”稿件中:在山西陽泉,“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開展豐富多彩春節活動,市民文旅消費熱情愈發高漲,各大商圈人氣滿滿;在廣東開平,今年1月10日試運營的赤坎華僑古鎮在春節黃金周期間總游客量達21.8萬人次,大年初四單日游客量超4.4萬人次;在山東東營,2023年首屆迎春燈會于1月23日在墾利水語小鎮絢麗上演,第一天就吸引游客近萬人……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今年春節的“煙火氣”,也升騰起了對未來的發展信心。
在萬家團圓之際,許多保障部門堅守崗位,眾多志愿服務人員步履不停,不少重點項目加速沖刺,都在為新一年的發展信心加碼。本報記者在返鄉過程中,也不忘把采訪的筆頭和鏡頭對準當地堅守工作的“逆行者”們:河南蘭考縣委成立的“平安來敲門”基層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在春節期間挨家挨戶幫孤寡獨居老人貼春聯;北京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了照顧年老的“陽康”患者,春節期間堅持開放康復病房;中石油大慶石化塑料廠高壓聚乙烯聯合車間生產一班班長艾鐵鋒度過第35個“工作崗位上的春節”;江西井岡山重大項目施工現場一派忙碌景象,廣大建設者堅守施工一線,春節不停工,建設“加速跑”……
3年來,各地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抓好“六穩”“六保”工作,許多市場主體創新提質,齊心合力共渡難關,守得云開見月明。家在江西鷹潭的記者回鄉發現,鷹潭市月湖區與杭州的一家養老服務企業合作,發揮政府“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作用,創建“黨建+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開展了頗有成效的探索。
蓄勢:變化中體現長久努力
座談會上,“家鄉變化巨大”被返鄉記者們頻頻提及。大家欣喜于故鄉的新風貌、新變化,也感嘆于城鄉發展背后的統籌努力。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交通體系“換擋提速”……變化中,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序推進。
多位回河北保定過年的記者發現,保定市區及周邊區縣的風貌變化巨大。據了解,近年來保定聚焦城市管理“新顏值”,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兩年前,保定著手推動古城保護更新項目規劃運營工作。”一位回保定過年的記者說,“在我的報道中,著重描寫了西大街的廟會盛況,西大街的修復就是一項具有標志意義的古城更新工程。春節期間,這里游人如潮、店鋪生意紅火,有力促進了消費回暖。”
道路交通的便利化得到返鄉記者們的高度肯定。“3年沒回老家,沒想到在雄安新區優勢資源的帶動下,回鄉高速新增多條車道,通達便捷;也沒想到村里原先泥濘的道路全變成了水泥路,直通家門口。”一位回河北定州老家過年的記者說。另一位家在內蒙古的記者也深有同感:“呼和浩特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比如3年前的回鄉記憶是交通擁堵不堪,今年發現三環路貫通,開車回家甚至找不對路,多虧導航指引才順利到家。”城市路網日趨完善,農村交通網絡暢通的步伐也逐漸加快。從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瀝青路,從交通閉塞到如今四通八達,多地交通體系“換擋提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舒筋活絡”。
“這次回鄉,我發現‘環保屋’遍布在河南蘭考街頭和各鄉村之間。‘環保屋’外,大件家具、建筑垃圾、農林廢棄物等被分門別類地整理起來。當地工作人員告訴我,村民們也都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了。”家在蘭考的記者介紹,2022年,蘭考縣入選了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和國家首批無廢城市試點。
人居衛生條件持續向好,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效果明顯,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進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幾位河北老鄉的一致感受。“從前家里是燒煤取暖做飯,冬天街道上彌漫著煤煙味,現在已經全部換成天然氣的壁掛爐,環保又衛生。”有記者表示,冬季清潔取暖“煤改電”“煤改氣”成效顯著。
乘勢:找準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提檔升級、城鄉發展提速……變化中,是把握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的因時而進。
“對于原來偏居于黃海一隅的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來說,海洋過去只是遠洋捕撈的資源,如今成了風力發電的主戰場;不斷增加的灘涂面積為工業和港口提供了難得的空間。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資源配置更加優化,企業、政府和人民富裕了,縣城‘大變樣’也就順理成章。”回老家如東過年的記者在感受到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后,這樣分析道。
2021年,如東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272.24億元,在全國縣城經濟中排名第二。過去,如東經常被人稱為“魚米之鄉”“建筑之鄉”“江海平原”。而如今,如東五大支柱產業是智能通訊及電網裝備、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紡織、建筑。“我看了南通七縣區的主導產業,雖各有不同,但都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記者感嘆,南通作為上海的北大門,未來承接上海的各類項目轉移,打造“北上海”,建設“新蘇南”,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