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政
春耕不可無化肥,夏涼還需保電力,秋日豐收穩糧價,冬日溫暖煤壓艙……物價事關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事關千家萬戶衣食住行。社會對物價的關切和需求隨四季流轉,不變的是站在人民至上根本立場上的守護。
(資料圖)
物價平穩春節供應有保障
“2022年,我國物價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單月漲幅始終運行在3%以下,全年上漲2%,大幅低于美國8%左右、歐元區8%以上、英國9%左右等發達經濟體的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7%~10%(1~11月份)的漲幅。國際脹、國內穩,對比十分鮮明。”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2022年我國穩物價工作的成效。
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密切監測各地重要民生商品價格運行情況,推動各地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預期引導、區域協作、儲備調節、產銷銜接等方案預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市場保供穩價制度體系,過程“不容易”,成效“不平凡”。
“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國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較為完備的調控體系、豐富的實踐經驗,完全有能力、有條件保障好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消費需要。”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牛育斌充滿信心地說。在保供穩價體系下,春節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各地加強貨源調配,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商超等骨干流通主體加大提前備貨、鋪貨力度,同時,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市場巡查檢查,維護正常價格秩序,“米袋子”“菜籃子”有保障,重要民生商品“量足價穩”。
久久為功打造保供穩價鏈條
穩物價的“風”如何“吹”進千家萬戶,帶來經得起考驗的“安全感”?
國家發展改革委持續落實重要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價格調控工作,2022年以來,指導各地圍繞產供儲銷全鏈條加強保供穩價。
——生產方面,穩定糧食和生豬生產,主產區和主銷區共擔保供穩價責任;督促大中城市落實人均菜地最低保有量要求。
——流通方面,推動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強化跨區域合作,開展聯保聯供;指導各地暢通運輸物流,降低流通成本。
——儲備方面,指導各地落實成品糧油、豬肉、北方城市冬春蔬菜等儲備并適時投放,保障市場供應。
——終端環節,提升大中城市市域配送能力,及時開展平價銷售,確保終端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現行調控機制外,種種新舉措正為保供穩價帶來更多選項。從農業農村部召開會議推進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加力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采用發酵法工藝生產小品種氨基酸開發、生產、應用”列入鼓勵類項目;從國家先后7次投放中央豬肉儲備,到企業布局樓房養豬降低用地成本……其中,有靈活調控、直觀保供,也有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對行業流程的創新,保供穩價基礎更加堅實有力。
全力以赴守住民生溫暖
價格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度量民生冷暖的“溫度計”。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有關方面綜合施策、精準調控,全力以赴做好穩物價工作,守住民生溫暖。
一是全力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加大保供穩價工作力度,督促指導地方加強產銷銜接、做好應急預案,多措并舉抓好穩產保供。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及時精準高效開展豬肉等儲備調節。
二是扎實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充分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嚴格落實產煤省區責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動煤炭穩產增產。落實好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強化調控監管,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加強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
三是加強價格監測預測和市場監管。密切跟蹤物價總水平和重要商品價格變化,加強前瞻性分析研判,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開展市場調控。加大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遏制過度投機炒作。
四是切實兜牢民生底線。指導各地認真執行階段性調整價格補貼聯動機制,擴大保障范圍、降低啟動條件,及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一次性補貼補助,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