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漳州市‘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縣區巡展第一站龍文站”活動現場。 廖珍妹 攝
中新網漳州2月3日電 (廖珍妹)“我生長在臺灣,從小到大接觸到的無不是中華傳統文化。”3日上午,參觀完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舉辦的“漳州市‘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縣區巡展第一站龍文站”和“龍文武術‘遷臺記憶’物品歸集展”兩個對臺交流展覽后,臺胞蔣彩琳表示,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兩岸一家親、同根同源。
“漳州市‘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縣區巡展第一站龍文站”活動現場。 廖珍妹 攝
蔣彩琳介紹,她“登陸”多年,近幾年來到漳州,目前在陸家嘴國泰人壽漳州營銷服務部擔任顧問。蔣彩琳表示,“一文一武”兩個展覽內容豐富、生動形象,她和觀展的臺胞們更加了解兩岸文化傳承融合情況,有利于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龍文武術‘遷臺記憶’物品歸集展”活動現場。 廖珍妹 攝
據悉,此次活動由漳州市文旅局、漳州市臺聯、龍文區委臺港澳辦、龍文區臺聯主辦。通過“一文一武”兩個活動,展現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促進兩岸文化融合。其中,“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展示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設立和發展等,通過史料和圖片再現“臺灣進士”這一群體的風采和成就。“龍文武術‘遷臺記憶’物品歸集展”,則展示了從“遷臺記憶”征集活動中征集而來的近百件兩岸武術交流相關物品。
“清朝時期臺灣共產生了33位文進士。”漳州市臺聯會長、臺盟漳州市委會主委方麗云在“‘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縣區巡展第一站龍文站”開館儀式上致辭時介紹,漳州是臺灣主流文化的主要影響源,漳州人是中華文化進入臺灣的主要傳播者。據不完全統計,臺灣進士中不少有在漳州求學和參加科舉考試的經歷,在漳州府學注冊考取文舉人的臺灣學子有20人。
“龍文武術‘遷臺記憶’物品歸集展”活動現場。 廖珍妹 攝
在“龍文武術‘遷臺記憶’物品歸集展”開館儀式上,龍文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慶云表示,作為漳州傳統“武術之鄉”的龍文區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以武會友促交流,以武為媒謀發展,未來將續寫兩岸“武緣”結“人緣”的動人篇章。
據介紹,龍文區傳統武術文化歷史悠久,民間習武成風。據《龍文區志》記載,從1974年開始,就有臺胞回龍文區尋根謁祖,與大陸開展武術交流活動。其中,已連續舉辦14屆的“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活動,已成為漳臺交流的特色文化品牌,受到兩岸同胞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