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十二五”以來,海上風電作為國家大力支持發展對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考慮到資源潛力、消納能力以及近海海域用地日益緊張等因素,深遠海風電將成為未來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海上風電輸電系統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尚未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由于海上風電系統造成的電磁影響主要是來源于配套大規模鋪設的海底電纜,以及海洋生物特別是洄游生物行為與磁場的緊密聯系,本項目聚焦于研究海上風電系統所特有的大規模海底電纜的電磁環境對洄游生物的影響。
在考慮創新點與先進性時,項目利用我國海上風電的真實數據,分析海底電纜產生的磁場對洄游生物的影響。因數據的來源真實可靠,構建的模型將更精準完備,進而保證了基于模型的分析與研究的可靠性,同時我們的項目把電磁與環境生態相結合,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在新能源飛速發展的今天,研究電磁對洄游生物的影響,無疑是對未來的大膽前瞻,也是對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踐行。對比現有研究大多是對單根電纜進行的數據測量或仿真,我團隊創新性地對多根海底電纜產生的磁場進行仿真,還原海上風電輸電系統配套大規模海底電纜的電磁環境。現有的相關領域的實驗研究對象大多是單一物種,我們選取了洄游生物,更具有研究價值,也能為之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大規模海上風電設施建設提供參考。
截止目前,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有:建模仿真圖,三芯海底電纜二維與三維建模圖,當前狀態為建模仿真圖;論文,海上風電輸電系統與洄游生物行為影響(以華能嘉興2號海上風電項目為例),當前狀態為初稿。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主要問題:電磁仿真過程中交流電部分難度大;具體到項目海域(杭州灣實地)的電磁與生物影響聯系尚未確定。對此,我們的應對思路與措施是學習改用cdegs軟件進行仿真部分工作;通過文獻查找確定杭州灣海域洄游生物的種類與分布,關聯至項目區域電磁分布得出結果。
最終,我們預計獲得風電密集程度與磁場強度之間的關系,并繪制近海磁場強度的分布圖。預計形成研究報告1份,發表學術論文1篇。(文/徐崢宇、姚思成)
來源:號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