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門1月24日電 題:廣東臺山人的“開年飯”:為新年祈福鼓勁
(資料圖片)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而眾人最期盼、儀式感最強的,應屬除夕當天的年夜飯,在廣東又被稱為團年飯。而對應團年飯,從農歷正月初開始,臺山人會擇日舉行“開年”祭祀儀式和吃“開年飯”,為開啟新一年祈福鼓勁。
開年飯吃蠔油生菜,寓意“好事生財”。 李曉春 攝在嶺南文化中,正月初一吃齋,正月初二吃開年飯,民間有“早煮、早吃、早發財”一說。佳肴中的雞、鵝、魚、腐竹、豬手、豬脷、蠔豉、生菜、茨菇等食材,被分別賦予大吉大利、大展宏圖、年年有余、富足、就手、諸利、好市、生財、添丁等好意頭。
開年飯吃白切閹雞,寓意“大吉大利”。 李曉春 攝“以前在農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選擇正月初二‘開年’,老一輩的人說,吃過開年飯就百無禁忌,可走親訪友、開工做事了。”1月22日,現居美國華盛頓的“70后”臺山鄉親甄先生通過微信視頻向臺山親友拜年時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春節,臺山農村的年味十分濃郁,除夕、初二兩天,全村人都忙著煮肴、拜神祭祖、祈福,炮仗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
燒鵝、叉燒、燒豬等燒味,是臺山食肆開年飯中最暢銷的部分佳肴。 李曉春 攝“俗話說‘小時幾兄弟,大時幾房人’。在農村,成家之后,有條件的都分開住,但兄弟的住處一般挨得近。做爺爺、奶奶的,在吃團年飯、開年飯那兩天,會輪著到兒子家坐一坐,共享佳肴之余,給孫輩們派壓歲錢或利是。”臺山四九鎮年逾八旬的李奶奶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她認為,兒孫滿堂比什么都重要。
“我們一直都是選擇在正月初一回赤溪圩的家中‘開年’,但‘開年’儀式從簡,只用傳統的‘三牲’(雞、豬肉、魚)拜神祭祖,不用煮肴。”臺山“80后”市民鐘先生表示,從父輩開始,他家簡化了“開年”儀式,“開年飯”的菜式由傳統的“九大碗”變成如今“家人喜歡吃什么,就煮什么”。
開年飯吃清蒸海魚,寓意著“年年有余”。 李曉春 攝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不少市民將“開年飯”的地點定在家附近的茶樓飯館,不再需要家中長輩操勞備菜煮肴,讓他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共享天倫之樂,同時帶旺了當地的餐飲業。
春節期間,臺山四九鎮五十墟老師傅黃長達的燒豬攤位上客似云來,燒豬是當地人開年飯的首選食材。 李曉春 攝正月初二當天,臺山臺城的食肆迎來春節啟市后第一批吃開年飯的食客。“我們今天客房、大廳和外圍加桌都已被訂滿。”1月23日,臺山臺城樂興餐廳的員工黃艷桃介紹,該餐廳除了設有寓意好的傳統菜式和琳瑯滿目的海鮮,還推出了盆菜系列和“刺身”拼盤供食客選擇。
“近年的正月初二,母親都在餐廳安排‘開年飯’,大家當天一起到那里集中,順便互相拜年了。”“90后”臺山市民許珠妹透露,以前“去村”(臺山話,意同拜年)需在親戚家待上半天甚至一天才走,如今去到坐一坐,走個儀式就可以。
正月初二,臺山臺城大部分的食肆人氣火爆,食客接踵而至。 李曉春 攝在臺山,不少鄉村目前仍保留集體“開年”的習俗,村民分工合作籌辦或邀請熟悉的茶樓派人上村煮肴,全村人一起吃“開年飯”。
臺山逢年過節有煮“九大碗”祭祀拜神的習俗。 李曉春 攝“我們村今年的‘開年飯’定在初三,有18桌,除了要請個廚師煮肴之外,購買、處理食材,桌凳擺布、洗碗洗盤等工作,都由村民搞掂(粵語,搞定之意)。”臺山端芬鎮的鄭先生說,全村老小難得聚在一起吃肴,他每年都回去參加,順便和村里的兄弟姐妹敘敘舊。
生蠔近年來成了臺山人春節烹飪佳肴的首選海鮮食材之一,寓意著“蠔氣沖天”。 李曉春 攝“疫情好轉之后,不少客人預約上門煮肴,今年春節前上村或入廠煮團年飯的次數明顯增加。”1月19日,臺山沖蔞鎮華東餐廳的負責人伍樹波表示,今年春節,臺山迎來了第一波華僑“回鄉潮”,他已做好帶團隊上門煮“開年飯”“發財肴”的準備,爭取新的一年業績節節攀升。(完)
新春大盆菜,成為近年臺山人開年飯的優選之一,寓意著新的一年賺得“盆滿缽滿”。 李曉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