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濟南1月1日電 (記者 趙曉)元旦清晨,寒意襲人,吃過早飯,年近花甲的李德亮像往常一樣出發到齊長城的重要關隘穆陵關巡護。他每天至少要巡護兩個小時,查看遺址有無遭受自然或人為損壞。
據史料記載,齊長城遺址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歷史,綿延山東7市、17縣(區),總長度641.32公里,是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跡可考、年代最早的長城文化遺產。
媒體記者探訪齊長城遺址。 李明芮 攝《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齊長城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等部門可以通過設置齊長城巡護公益性崗位、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強對齊長城的巡查、看護。
當下,在山東齊長城遺址沿線,活躍著800余位像李德亮一樣的巡護員,守護長城安寧。
“我從小在齊長城邊長大,經常聽老人講長城的傳說和故事,對家門口的這段城墻有很深的感情。”李德亮說,2022年3月,他正式加入齊長城巡護隊伍,幾乎每天都要到城墻附近巡護一趟,及時拍照記錄遺址狀態,并上傳工作群。偶爾遇到外地游客,他還會主動介紹齊長城的歷史故事。
李德亮告訴記者,當地文旅部門每年都要對齊長城沿線村落,開展喇叭、橫幅標語等形式宣傳,嚴禁發生損壞齊長城遺址的行為。“過去很多人不了解齊長城遺址的歷史和價值,經常有人到上面放牛放羊,現在大家都非常自覺,耕種、放牧都主動避開這塊地方。”
家住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北山村的孫欣軍從2020年開始巡護齊長城,在寒冬時節騎電動車往返,手腳經常凍得不聽使喚。“靠近齊長城的路段崎嶇,只能停下車步行巡護,我常常一邊走一邊隨手清理雜草,撿拾垃圾。”盡管孫欣軍巡護的城墻僅有三四百米,但對他來說,這里的每寸土、每塊磚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不能有任何閃失。
據了解,齊長城遺址(莒縣段)總體保存較好,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為加大對齊長城保護力度,當地融合人防和技防措施,先后安裝紅外激光攝像機、視頻監控攝像機并配備無人機等,提升科學化管護水平。
“《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細化了齊長城保護的各項措施,更具精準性和可操作性。”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王守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山東不僅將長城保護員納入公益性崗位,設置860個齊長城巡護公益性崗位,確保每1公里至少有1名保護員負責巡查,還創新實行“紅黃綠”段安全風險評估,對齊長城260個點段實施分級保護管理,嚴管“紅段”、緊盯“黃段”、不放松“綠段”,將文物保護落到實處。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樹娥表示,山東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齊長城保護工作,《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構建齊長城科學保護、有效利用的新格局,傳承弘揚長城精神文化內涵,促進齊長城遺址活起來,為建好用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提供堅實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