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主辦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澎分享了“日本‘積極老齡化’的經驗及啟示”。積極老齡化有三個支柱:健康、參與和保障。日本“積極老齡化”給中國的啟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全世界普及積極的老齡觀;對“積極的老齡化”進行制度設計和路徑探索;構建多元養老服務體系;開展家庭照護支持行動;關注老年人的孤立與孤獨,加強社會共助;加快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推進智慧養老戰略與老齡化政策的融合;開發老年人人力資源;促進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
胡澎介紹說,截至2021年7月1日,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占到了日本總人口的28.8% 少子化和老齡化相伴隨而生,進入老年的人口越來越多,同時年輕人晚婚、不婚、少生或者是不生,這種現象非常嚴峻。
最近,日本人常常談論“2025年問題”和“2040年問題”,主要含義是日本在二戰剛結束后產生了嬰兒潮,被稱作“團塊世代”,當這批人進入65歲,到2015年是3387萬人;到75歲,也就是2025年就達到了3677萬人。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老人五個人里就有一個。而到了2040年,日本1971年到1974年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團塊世代”這批人也都進入了65歲,到這時,日本老齡化的比率就達到了36.2%,也就是說,2.8人里就有一個是老年人,2.8個勞動力人口里支撐一個老年人,這也是挺嚴峻的。另外,日本的很多像建筑物都是高速經濟增長時期建的,到了2040年的時候,很多建筑已經變得非常破舊,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有扶梯、臺階過高、里面生活設施不夠完善,缺乏安全性等。
老齡化會給日本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老齡化會帶來勞動力供給不足,另外,企業里面如果老年人口占比過高,對企業的創新精神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胡澎介紹,2000年日本出臺的《護理保險法》確實給日本的家庭養老帶來了一些福音,這是一種強制保險,政府、社會、個人三者共同承擔費用,宗旨是讓老年人在自己住慣的地區自主進行生活,這非常符合老年人的意愿,而且也是根據老年人的意愿出臺這樣的法律措施。它從2000年出臺以后不斷修改,更加注重地區性的預防措施,注重社區。法律規定年滿40歲的公民必須繳納護理保險費,要想接受護理保險服務一定要等到65歲以上。
“日本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借鑒,就是對認知癥的老年人有很多對策措施,包括在社區和養老機構里面。目前國內很少有針對認知癥老人的養老院,一般都是和其他老年人在一起,因為認知癥老年人比較特殊,在一起養護其實會有很多的問題,日本推出認知癥老年人共同生活之家,一旦入住以后服務非常周到。”胡澎介紹說,入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就是能過集體生活的人才可以入住,也需要申請審批。有一些養老機構利用一些空曠的地方做菜園,讓老年人種花種菜,這種對認知癥老年人非常友好,他們發現和大自然接觸,和土地接觸有助于減緩認知癥。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當今世界多國存在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的發展趨勢。如何避免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因素,發揮長壽化的積極因素,即積極應對老齡化,是每一個老齡化國家以及正走向老齡化的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當今,我國也面臨老齡化日益加深的情況,我國制定了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提出實現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讓老年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有國際視野,汲取國外應對老齡化的先進經驗,把“積極老齡化”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與實踐探索。(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