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楊 潔
12月13日,記者從業內獲悉,日前銀保監會向各保險機構下發《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普惠保險的范疇,并引導保險機構加大對老年人等七類特定風險群體的保障力度,提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幫惠保創始人兼CEO龍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普惠保險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將相關類型的保險納入普惠保險,規范引導,有利于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指導意見》下發后,醫療類普惠保險,包括惠民保和稅優健康險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資料圖片)
明確普惠保險范疇及三大基本原則
《指導意見》中首次明確了普惠保險的范疇。具體來看,普惠保險包括普惠性質的保險和專屬普惠保險兩種保障形式。普惠性質的保險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和小微企業提供的公平可得、保費較低、保障適度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城市定制醫療保險、稅優健康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農業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以及保費或保額相對較低的意外傷害保險、健康保險、人壽保險、財產保險等保險產品和服務。專屬普惠保險主要指針對社會保險保障不足、商業保險覆蓋空白領域,面向特定人群或特定風險群體開發的普惠保險產品和服務。
“保險公司發展普惠性保險的最大挑戰在于商業的可持續性。”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普惠性保險產品面向廣大的普惠人群,包括了大量傳統保險產品并不青睞的非標體,且投保門檻和產品定價均相對低,雖然銷售較易,但也容易產生“逆選擇”風險,導致賠付超出預期;二是普惠性保險的成本攤薄有賴于規模效應等,當出現因為承保理賠趨嚴或服務水平下降等原因導致投保人群無法達到預期時,該產品的經營可能無法持續。
基于上述情況,《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普惠保險的三方面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普及服務和普遍實惠相結合。二是堅持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三是堅持創新發展和防范風險相結合。
平衡好普惠性、盈利性和風控關系
《指導意見》指出,當前普惠保險的發展重點是提升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加大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職業和新市民等特定風險群體的保障力度,提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同時,《指導意見》在豐富普惠保險產品體系方面提出五方面要求,其中包括: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保險公司創新專屬普惠保險產品和服務,在商業可持續前提下,不斷降低專屬普惠保險費率,同等條件下,專屬普惠保險費率水平應低于普通保險產品費率水平。
一位資深精算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對保險機構而言,發展好普惠保險的核心是要平衡好普惠性、盈利性、風控三者關系,只關注普惠性則險企可能會因為“無利可圖”而失去承保積極性,且有可能出現承保風險;只關注盈利性,則會失去普惠的意義,且無法擴大承保面;只關注風控則會失去市場機會。從市場參與主體角度來說,要處理好政府、保險公司、消費者三者關系,實現三者共贏。
“發展普惠保險,需要保險公司有一系列配套的策略與能力,包括針對特定人群的產品定價與風控能力,借助政府平臺大規模營銷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并能兼顧消費者滿意度的運營能力。”周瑾表示。(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