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期,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兩個學分方能畢業。此舉引發廣泛關注。
美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一環。以制度手段大力推廣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實踐類等公共藝術課程,契合推進高等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方向——大學要培養的不僅是某一領域的專門人員,而且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人文精神、審美水平的綜合型人才。
在大學普及美學教育,看起來是今時今日的“新要求”,實際上是對科學教育理念的沿襲和發展。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長蔡元培就曾主張“美育救國”。蔡先生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提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他在《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中又提出:“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的知識,而普及于社會。”說到底,美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教會人們“發現美、懂得美、欣賞美、應用美”,而這正是提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審美水平的基礎。
在大學普及美學教育,看起來是一種“務虛”,實際上對應著現實。遠的且不說,單是一些擺在明面上的丑建筑、丑雕塑,就令人不忍直視。不論是酷似看“驚悚片”的四川綿陽九皇山巨型人像玻璃橋,還是“形同泡腳桶”的山西某市博物館;不論是飽受詬病的某地“大背頭佛像”,還是屢見不鮮的各類裸露、夸張、變形、低級趣味街頭雕塑,一些公共建筑的審美水平委實不敢恭維。
除了“辣眼睛”的丑建筑、丑雕塑,那些美丑不分的綜藝節目,“吼書”“噴書”等嘩眾取寵的書畫表現形式,都強烈呼吁著人們提高審美素養、形成共同美學判斷。“加強美育教育”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這一屆年輕人的審美能力如何,直接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城市、鄉村面貌如何,對應著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如何。
近年來,我國在建立美育教育體系上作出一系列安排。2020年10月,兩辦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此次又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國美育教育的體系化、系統化。
美育是一個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的過程,是一種“打基礎”的素養和能力。積極看待、熱情擁抱大學美育教育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各階段美育教育師資力量尚有較大缺口,一些地方在美育教育的場館、設施投入上還有諸多不足,盡快補齊資源上的短板,才能跟上美育教育全覆蓋的要求。
李思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