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4日電 (鄭瑩瑩 馬帥莎 費昱 王浩宇)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簡稱: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如果說“神舟十四號”返回是一場接力賽,那么著陸反推發動機就是這場接力賽中至關重要的最后一棒“選手”,這也是該產品第9次為中國航天員順利“回家”保駕護航了。
10毫秒內同時點火
(資料圖片)
在“神舟十四號”返回艙著陸的最后1米,位于返回艙底部的4只著陸反推發動機在10毫秒內同時點火,并以極強的緩沖力幫助返回艙實施“軟著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動力所方面介紹,其研制的著陸反推發動機一共4只,每只點火時能產生3噸向上的推力。返回艙著陸時,4只共產生12噸向上的推力,可以大幅度降低著陸速度,有效降低返回艙內航天員們承受的“沖擊載荷”。
超長時間“太空待機”
作為神舟飛船上最后工作的發動機,著陸反推發動機在點火前經歷發射震動、太空高低溫環境等多種考驗,半年的超長太空待機更是給著陸反推發動機帶來極大挑戰。
為了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動力所針對著陸反推發動機進行了全面的力學和溫度環境試驗考核,以確保著陸反推發動機在貯存、運輸、裝卸、使用過程中的結構完整性和發動機性能的穩定性。
29年三代航天人傳承
回收著陸是載人航天的最后步驟,也是載人航天任務成敗的最終標志。作為神舟飛船飛行試驗中的最后一環,著陸反推發動機不僅關系到飛船能否順利著陸,更對任務能否圓滿成功具有非比尋常的作用。
早在1993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動力所就與返回艙總體研制單位就著陸反推發動機的研制進行了協商并開展相關論證工作。
提起著陸反推發動機研制初期的情況,時任著陸反推發動機技術負責人、如今已80歲的上海航天研制人員汪聞天說,“當時國內缺少相關研究,不僅研制發動機所需生產、加工設備不足,連測試、試驗設備都不齊,技術上大家更是遲遲找不到突破口。沒有路,就自己走出一條路。團隊常常奔波于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不斷求教,后期更是為尋找關鍵部件的配套廠家四處走訪。1996年,發動機技術方案順利通過審查,大家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從開展論證工作至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動力所的著陸反推發動機研制團隊已經走過29個年頭。29年來,為了不斷適應神舟飛船任務的要求,三代上海航天人不斷優化設計、提升著陸反推發動機技術方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融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成長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