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海上第一名園”煥彩重啟。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7日電 (記者 陳靜)昔日“海上第一名園”、140周歲的張園,經保護性修繕之后重回公眾視野。27日,張園西區率先煥新揭幕,“海上第一名園”正迎來自己的“新生”。當天,入駐的國際知名品牌張燈結彩,中西合璧之中,優雅的古典建筑與絢麗的現代裝飾交相輝映。
張園西區引入國際知名品牌入駐。 陳靜 攝
(資料圖片)
張園始建于1882年,是清末民初,上海的文化娛樂中心,是滬人賞花、看戲、展覽、購物和集會之處。上海第一個室外照相館在這里營業、中國第一部話劇在這里上演……張園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以1919年為界,張園作為經營性私園的歷史結束,逐步改建為石庫門里弄住宅及花園住宅。2018年,靜安區啟動張園地塊保護性征收。如今,地處上海市中心南京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面積約4.68萬平方米的張園區域內,保留了13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24處靜安區區文保點、5處規劃保留建筑,每一棟建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印跡,在周邊高樓簇擁下,形成獨特的風景。
“海上第一名園”正迎來自己的“新生”。 陳靜 攝
政府在此次城市更新中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在改造中以保護與傳承上海傳統石庫門里弄風貌。據悉,在張園的修繕中,170幢歷史建筑“一幢一檔”。據透露,僅記載原威海路590弄64支弄1號信息的房屋檔案就超過了400頁。除了建筑概況、房屋信息、基礎資料、歷史圖紙、現狀圖紙、物業資料一應俱全,上海靜安置業集團還搜集了老居民的照片、采訪屋主后人的影像和文字資料,并附上工藝描述、保護控制建議等。企業方面告訴記者,工人們給每塊地磚都標號進行修繕,盡可能“一比一”重現昔日風采。從一磚一瓦一門窗,到老建筑群墻壁上那些斑駁痕跡、屋內原本的布局、每一塊特殊花紋的地磚,修繕團隊都盡量予以保留或還原。
張園的修繕在改造中以保護與傳承上海傳統石庫門里弄風貌。 陳靜 攝
事實上,經過高速發展的數十年,上海進入存量土地資源開發為主的時期, “城市更新”越來越成為核心資產價值再造的重要途徑。靜安區政府方面告訴記者,張園的城市更新不僅有利于改善園內上千戶居民的生活品質,造福周邊民眾,還以全新理念探索加強對上海石庫門老建筑群的妥善保護和活化利用。未來,張園頂級辦公,與商業、藝術文化片區相互滲透,整個地塊內還將設置多處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
從一磚一瓦一門窗,到老建筑群墻壁上那些斑駁痕跡、甚至每一塊特殊花紋的地磚,修繕團隊都盡量保留或還原。 陳靜 攝
據悉,張園西區引入國際知名品牌入駐,并注重“首店”“首秀”“首發”效應,通過導入時尚消費,為張園賦予全新的商業功能和業態;張園東區,未來將圍繞辦公功能,引入國際知名企業、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產業,帶動片區產業升級。張園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貫穿了“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的思路,通過景觀及功能設計定位,形成高品質商業文化業態布局。
當下, “城市更新”越來越成為核心資產價值再造的重要途徑。 陳靜 攝
在張園的修繕中,相關部門嘗試以市場化的方式助推城市更新,讓國際范圍內的一流企業參與規劃、設計、招商、運維等,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效率。靜安區政府方面介紹,相比以往古建筑群更新,張園更新更關注改造后的功能調整,強調公共性、開放型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