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能讓英國經濟脫困嗎?(環球熱點)
(資料圖)
11月17日,英國財政部發布包含中期財政計劃完整方案的“秋季聲明”。這是新政府上臺后發布的第一份預算方案,目的是明確增稅計劃,恢復公共財政平衡。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英國10月份通脹率創下41年來的新高,在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下加速至11.1%;其中,食品價格年通脹率急劇上升至16.5%,為45年來最高水平。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英國經濟陷入通貨膨脹高企、能源危機加重和經濟衰退加速的困境。此外,前首相特拉斯政府的減稅政策和能源補貼計劃使英國財政赤字迅速擴大。蘇納克政府不得不面對增稅和減少政府開支的雙重壓力。這無疑使英國經濟雪上加霜,長期衰退已在所難免。
預算方案引發關注
11月17日,英國政府的首份預算方案甫一發布,便引發廣泛關注。
“‘秋季聲明’是英國新政府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方案,關系到未來數年的稅收和支出計劃。主要措施包括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開支,目的是恢復市場對英國經濟發展的信心,讓投資者相信英國的債務狀況是可控的、可持續的。”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蘇納克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控制通脹,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開支,但同時還要促進經濟發展,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絕非易事。
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2%,其中,9月份GDP下降0.6%。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指出,英國三季度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業普遍下滑、服務行業表現不佳和建筑業增長放緩。
由于能源和商品價格持續飆升對實際收入造成嚴重擠壓,英國正面臨歷史性的生活成本危機。英國央行數據顯示,英國9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10.1%。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通脹率從9月份的10.1%上升至10月份的11.1%,達到1981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盡管英國政府提供能源價格保證,但全英生活成本仍大幅上漲。在過去一年里,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近130%,電力價格上漲約66%,英國家庭10月燃氣和電費上限達2500英鎊。
為應對通脹飆升,11月3日,英國央行將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創下1989年以來最大加息幅度。這已是英國央行自去年12月份以來連續第八次加息,英國基準利率已上調至3%,達到2008年1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本報記者表示,蘇納克政府的財政政策首先是糾偏,解決特拉斯政府大規模減稅給市場帶來的巨大震動;其次是穩定市場預期,通過綜合施策傳遞信心;最后是在減稅和征稅之間、抑制通貨膨脹和實現經濟增長之間做好平衡。
自主掌控能力下降
英國經濟陷入困境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英國的經濟困境,與其政壇以及金融市場遭遇的“強震”密切相關。
短時間內,英國首相兩次易主,英國政府財政政策也出現“大逆轉”。時任特拉斯政府財政大臣的夸西·克沃滕提出了英國自197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計劃,引發市場強烈反應,英國國債市場遭遇“血洗”,英鎊匯率遭遇重挫。
“多年來,英國經濟結構一直存在不少問題,很早就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英國一直想調整經濟結構,試圖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實現某種平衡,但并不順利。加上脫歐、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影響,英國經濟所依賴的金融服務業遭到嚴重沖擊。”崔洪建說,脫歐對英國經濟帶來的挑戰遠大于其政府宣稱的所謂“機遇”。從開啟脫歐進程以來,英國的貿易、投資和產業政策都進入調整期,充滿不確定性。在調整過程中,英國遇到了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如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調整期正好趕上動蕩期。在外部不利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英國自主掌控其發展方向的能力不斷下降。
“當前,英國經濟陷入困境,主要是脫歐、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造成的。”閆瑾認為,由于脫離歐盟,英國不再是歐洲統一大市場的一員,不再享有相應的優惠政策,與歐盟進行貿易的規則發生變化。這不可避免導致英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與歐盟貿易的不確定性上升。脫歐也削弱了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導致其對外資吸引力持續減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英國經濟出現10年來首次衰退,經濟發展乏力,勞動力市場呈現疲軟態勢。俄烏沖突爆發后,英國對俄羅斯全方位制裁,導致能源價格高企,商品價格上升,通脹嚴重,供應鏈中斷。英國對外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導致市場信心嚴重不足和居民消費持續下降。
崔洪建認為,脫歐消耗了英國很多政治和政策資源,但并沒有解決英國真正需要解決的發展問題和民生問題。面對國內經濟問題,英國應著眼于結構性改革和調整。但短期內,英國政府不僅無法真正規劃經濟長期發展方向,還不得不因為政治因素和黨派利益而陷入體制糾纏中,繼續消耗政治資源。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在英國抬頭,這讓英國陷入兩難選擇。堅持開放還是回到封閉?英國的政治決策和經濟政策在兩者間來回搖擺。脫歐是英國的選擇,表明其脫離統一市場的態度和重新調整發展方向的決心。但英國民粹主義封閉保守的情緒難免會乘勢而上,對英國整體經濟決策干擾越來越大。”崔洪建分析,為實現脫歐,英國政府曾提出“全球英國”的口號,希望英國通過擴大開放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但在民粹主義思潮的沖擊下,英國政府不得不長期處于用減稅或加稅來應對經濟問題的矛盾中,很難拿出更大魄力制定系統性應對方案。這也是英國經濟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濟或將持續惡化
據英國媒體估計,英國財政缺口高達500多億英鎊。英國財政部的目標是5年內大幅減少政府債務,這意味著英國人面臨的稅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據《泰晤士報》報道,英國財政大臣杰里米·亨特目前正在考慮3個方案:增加針對能源制造業的臨時稅收稅率、延長稅收時間或將電力公司加入到收稅范圍內。因能源價格上漲而獲取暴利的能源公司可能被迫作出“犧牲”,以幫助填補英國公共財政窟窿。
“‘秋季聲明’包含了一些比較平衡和謹慎的稅收方案搭配,主要體現為開源節流。蘇納克政府一方面必須出臺征稅方案,另一方面還不能引起民眾不滿,必須小心保持平衡。”崔洪建表示,蘇納克政府的財政政策效果取決于市場和民眾是否愿意給予信任和時間。
英國央行預測,從今年三季度開始,英國或將步入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下行周期,經濟衰退可能持續至2024年中期。隨著通脹飆升和利率上調,英國經濟將持續惡化,未來兩年內失業率將推高至6.5%。英國首相蘇納克表示,英國經濟將經歷“艱難時刻”。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表示,控制通脹可能需要18個月到兩年時間,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有多次加息。英國財政大臣杰里米·亨特警告,前方道路還很艱難,需要做一些極其困難的決定。
“英國政府內部需要逐步擺脫各自為戰、相互掣肘的狀態,各部門要加強配合,形成促進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機制性方案,保障政策執行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崔洪建認為,英國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場經濟領域的改革,而是要針對整個社會的深刻矛盾進行全方位的反思和調整。(人民日報海外版 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