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1日是《個人信息保護法》頒布施行一周年的日子。當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四大主要場景梳理,提醒廣大消費者學法懂法用法,謹慎網絡授權,切實提高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這四大場景包括:
一是手機APP過度索權。手機APP存在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超過必要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如不同意APP獲得調取非必要信息的權限,則該APP無法正常使用。二是超范圍利用所收集的個人信息。如APP通過正常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卻在個人信息未脫敏的狀態下超出合理范圍使用。三是未明確告知而收集信息。如APP在收集個人信息之前沒有明示。
二是大數據殺熟。某些互聯網平臺通過收集和分析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大數據殺熟”。如針對同一類產品或服務,平臺通過對消費者年齡、身份、歷史消費能力等數據進行分析,就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向不同的消費者推送不同的顯示價格。
三是非法推送商業信息。某些企業為了實現精準營銷,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記錄等個人信息,在未獲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向消費者發送商業廣告。雖然有的提示可通過回復短信退訂,但毫無作用。
四是個人信息被不法泄露。某些企業為追求利益,存在泄露、買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
就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消費者積極學習《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法律法規,了解個人信息和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自身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所享有的權利、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承擔的義務以及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方式等內容。根據最小范圍原則、公開透明原則、消費者知情權、消費者撤回權、自動決策、個人信息公開等關注相關條款,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能力,用法律武器來指導消費實踐。
仔細閱讀相關隱私政策及條款。消費者在注冊平臺會員時,要仔細閱讀相關隱私政策及條款,了解經營者處理個人信息的方式、范圍、目的和依據等,養成“非必要不提供”的良好習慣。
發現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及時關閉個性化推送。一些應用程序的個性化廣告推薦選項默認開啟,建議消費者加強隱私保護意識,當發現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或者利用時,可以選擇關閉個性化推送。
及時銷毀刪除載有個人信息的資料單據,防止因隨意丟棄、使用不當等造成個人信息泄露。例如,妥善處理未脫敏的快遞單據等帶有個人信息的單據和資料,使用完后應及時銷毀,或是涂抹掉關鍵信息后再丟棄;在向他人提供身份證等重要證件的復印件時,最好顯著標識此復印件的用途;一些帶有個人敏感信息的電子數據,如證件照片等,建議用完即刪除或者采用加密方式進行存儲。
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要積極行使對經營者進行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的監督權。當發現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或者發現經營者存在違法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時,要主動向個人信息保護管理部門或者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舉報,提供案件線索和相關憑證,維護自身權益,有力遏制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不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