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夢想與追求,一旦融入國家戰略,就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與機遇。隨著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東營這座黃河入海口城市,在全國全省大格局、黃河全流域的戰略地位愈加凸顯。
(相關資料圖)
為把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今年以來,東營市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為牽引,全力抓好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工作,不斷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努力展現東營擔當、作出東營貢獻。
科技創新結碩果
鹽堿地蝶變“新糧倉”
鹽堿地能長出什么?鹽堿地能否成為豐產田?
如今,在東營的鹽堿地上,一個個新品種喜獲豐收,不斷刷新著高產數據:
在墾利區,山東省農科院培育的耐鹽堿大豆新品種“齊黃34”在含鹽量3‰的鹽堿地上畝產達到302.6公斤。
在市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選育的耐鹽水稻新品系“鹽黃香粳”田間實收測產達到畝產505.1公斤,能夠適應含鹽量6‰至8‰的鹽堿地和微咸水灌溉。
在省黃三角農高區含鹽量5‰的中度鹽堿地上,馬鈴薯新品系“Z1281”表現出色,畝產3032.47公斤,創出中度鹽堿地單產新紀錄。
……
從過去的改良鹽堿地到如今的改良種子來適應鹽堿地,東營市為鹽堿地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昔日的“不毛地”正加快蝶變成為“新糧倉”。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和潛在的重要糧倉。東營市現有鹽堿地面積341.8萬畝,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堿地之一,其中,鹽堿耕地面積196萬畝,占東營市耕地面積的59%。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端牢糧食飯碗,既是東營的使命所在,更是潛力所在。
今年以來,東營市按照“四個高”的工作要求,把鹽堿地綜合利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系統謀劃、頂格推進,以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為牽引,積極構建鹽堿地科技創新體系和鹽堿地農業標準體系,加快突破鹽堿地種業創新和產業發展,聚力答好“鹽堿地農業”之題。
——研究制定支持黃三角國家農高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科技創新、人才引育、基礎設施、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黃三角農高區已匯聚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個專家人才團隊,新實施耐鹽堿作物育種創新等17個重大項目,示范推廣耐鹽作物10萬畝,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創建。
——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完善精準快速育種新型三級體系,培育大豆、藜麥等一批突破性品種。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已搜集耐鹽小麥、大豆、中草藥等種質資源2.1萬余份,篩選培育高產優質適生作物新品種(系)43個。
——大力推動大豆產業發展。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大豆產業發展的意見》,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33.99萬畝、大豆單作種植10.61萬畝,分別達到省定任務的113.3%、212.2%,農業農村部予以肯定推廣。
——完善扶持政策,推動鹽堿地特色產業集群化、園區化、規模化發展。深入挖掘鹽堿地農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品質特性,努力把“黃河口農品、鹽堿地特產”打造成為“金字招牌”。
油地攜手保能源
老油田穩當“壓艙石”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東營市油氣資源豐富,陸域是勝利油田主產區,海域是渤海油田的主產區,2021年原油產量達5640萬噸,占全國產量四分之一強,是我國自產原油量最大的區域,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服務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要發揮老油田的“壓艙石”作用,保持油氣持續增產穩產。
今年以來,東營市秉承油地“一盤棋、一家人、一條心”的理念,自覺把支持油田、服務油田作為應盡之責,制定出臺《關于推進油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健全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充分挖掘合作潛能、拓展合作領域,扎實推進一批重大共建事項,及時協調解決油田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全力支持油田抓好油氣主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增儲穩產、提質增效,著力打造和諧共贏新型油地關系全國樣板。
——錨定勝利油田和渤海油田持續穩定開采目標,多措并舉支持兩大油田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推動新型采油技術示范推廣,全力助推環渤海區域油氣增儲上產。
——綜合利用廢棄礦井、物流園區等特定場地建設系列儲氣庫、原油儲備庫,完善東營油氣儲備體系,提升儲備效能。
——積極創建平安油區、智慧油區,全力保障油區生產平安穩定、儲油儲氣安全合規、油氣管道運行穩定,為“端牢能源飯碗”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東營原油庫是勝利油田最大的原油儲備庫和原油輸銷中心。10月26日,位于東營區牛莊鎮的勝利油田新東營原油庫正式建成投產。
作為油地聯手打造的安全工程、發展工程,東營原油庫遷建工程去年12月啟動以來,東營市專門成立遷建工作專班,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強化要素保障和跟蹤服務,全力推進項目進展,確保了項目如期投產。
而在東營原油庫新址以北六公里左右的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牛頁一區試驗井組,4臺網電鉆機正在加緊施工,20口油井每天都在刷新著進尺紀錄。
頁巖油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多年來,勝利油田堅持攻關開采關鍵技術,讓頁巖油不再是“沉睡的寶藏”。今年8月25日,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揭牌,標志著勝利油田頁巖油勘探開發全面進入新的階段。預計到“十四五”末,示范區將實現頁巖油探明地質儲量1億噸,新建產能100萬噸,年產頁巖油當量50萬噸。
在頁巖油勘探開發蹄疾步穩的同時,勝利油田堅定不移推進常規油藏開發,全面激發穩產增產的新動能。今年前9個月,勝利油田生產原油1753.1萬噸,同比增加2.06萬噸;天然氣5.97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43億立方米。
“風光無限”送“綠電”
新能源加快“唱主角”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縱深推進能源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舉措。
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資源稟賦,東營市各類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其中,沿海鹽堿灘涂地913.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太陽能年均利用小時數超1200小時,近海區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約7.6米/秒,具有建成千億千瓦級可再生能源發電條件……
10月29日,在距離東營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由山東能源集團投資開發建設的渤中海上風電A場址項目首批機組順利實現并網,發出了海上風電平價時代全國首個核準項目第一度“綠電”,同時也是山東省平價海上風電首度“綠電”。
99天取得核準,65天完成“首樁沉樁”,130天實現“首臺吊裝”……作為全國首批、山東首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此次渤中海上風電A場址首批機組實現并網發電,創造了當年規劃、當年核準、當年開工建設、當年并網發電的海上風電建設紀錄,刷新全球海上風電推進最快速度。而這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為推進項目實施,東營市專門開辟審批綠色通道,利用“幫辦代辦+網上審批”服務模式,推進項目手續辦理,創造了項目審批的“東營速度”。
一個項目撬動一條產業鏈,一條產業鏈催生一個產業集群。今年,東營市搶抓山東海上風電開發的大好機遇,走“以行業帶產業、以產業促行業”的路子,充分發揮山東能源集團“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大力推動風電裝備產業發展,確定了全力打造集風電裝備研發制造、檢測認證、智慧管控和出運于一體,“檔次高、品種全、鏈條長、輻射廣”的高端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和風電母港的目標。隨著上海電氣、中國海裝、金風、金雷重裝等一大批國內行業頭部企業先后落戶,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全生態產業鏈已構建成形。目前,已簽約落地項目21個,總投資212億元;在談項目39個,總投資284億元;規劃總投資450億元,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500億元以上,預計2024年將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長、配套最齊全、建設速度最快的海上風電產業園。
渤中海上風電項目只是東營市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東營市堅決扛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重大責任,在全力服務保障油田增儲穩產的同時,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布局實施風電、光伏、儲能、裝備制造等一批全產業鏈項目,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聚力答好“能源安全”之題。據國網東營供電公司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市新能源裝機總容量310萬千瓦,累計發電37.53億千瓦時,為東營地區提供了13.7%的用電量支撐。預計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400萬千瓦。
在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東營市還認真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依托勝利油田脫碳固碳技科研和產業優勢,全力推動區域CCUS產業發展,努力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作出試點示范、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