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南路絲弦劇團演出現場。 宋杰 攝
中新網邢臺11月8日電 (張鵬翔 武娜)7日,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雙蓬頭村傳來陣陣絲弦聲。當日,由任澤區開展的“送戲下鄉”活動來到此間,一曲《反云南》把村民帶入南路絲弦的魅力中。
【資料圖】
“沒想到有這么多人來看戲,作為一個絲弦人,我看到了希望。”任澤區南路絲弦傳承人陳秀枝激動地說,現在絲弦戲的觀眾群已由清一色老年人,發展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看。
南路絲弦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活躍于冀南、豫北、魯東和晉東南地區,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1歲的陳秀枝是任澤區東盟臺村人,作為該區南路絲弦傳承人,被稱為“南路絲弦”一桿旗。
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南路絲弦劇團團員在化妝。 宋杰 攝
“絲弦在全國也是稀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根據地區,又分成東、西、南、北、中五路。”陳秀枝說,南路絲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四路絲弦的演唱風格與表演形式。
據陳秀枝介紹,南路絲弦唱腔為曲牌體,板式豐富多彩,曲調婉轉高昂,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稱,沒有幾年苦功,難登大雅之堂。在表演形式上,南路絲弦中須生的“展功”、“髯口功”,花臉的“獠牙功”,小生的“翎子功”獨具特色。
“以前是出門找‘戲’,現在電話邀約的越來越多,一年最多能演出300多場。”作為任澤區南路絲弦劇團的第三代演員,陳秀枝帶領劇組人員從最初的驢車牛車、拖拉機走街串巷,一直走到今天,南路絲弦不但成為國家級非遺,更是逐漸被年輕人喜歡。
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南路絲弦劇團團員在整理演出盔頭。 宋杰 攝
“成為國家級非遺后,為南路絲弦的傳承帶來了契機。”陳秀枝說,他們借助當地政府開展的“送戲下鄉”“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南路絲弦劇團走村串鄉,將“戲臺子”搭在村民家門口、學校課堂上,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
目前,青年絲弦人才少,是南路絲弦傳承面臨的一大難題。讓陳秀枝欣慰的是,兒子王利華跟著劇團走南闖北,如今是樂隊總指揮,扛起了“傳承”重擔。
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南路絲弦劇團團員在教當地小朋友表演。 宋杰 攝
為傳承好優秀劇目和技藝,王利華于2017年起將經典劇目的劇本和曲譜著書成冊。同時,還帶領劇團赴各地絲弦流派交流學習。“優秀劇目是劇團和劇種成功的品牌擔當。”王利華笑說,該劇團常演的劇目有一百多部,其中代表劇目《訪昆山》已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絲弦是古老劇種,但不能故步自封,要繼承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現在南路絲弦不僅唱腔有了改革,動作、做派也向京梆靠近。”王利華表示,今后他們將吸納戲院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讓這項傳統藝術代代有傳承。
關鍵詞: 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