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李冉、蘇航、劉昊、記者尹明波報道 10月31日15時18分,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20兆瓦深遠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項目發電,成為全球首個投用的深遠海風光同場漂浮式光伏實證項目,驗證浮體、錨固、發電組件抗風浪能力及海洋環境耐候性,為規模化推進海上漂浮式光伏打造標桿示范、開辟引領路徑。
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20兆瓦深遠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項目。供圖:山東省能源局
風光同場海上光伏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模式,就是將光伏發電站從陸地搬到海上,是發電工程和海洋工程的融合創新。相較陸上光伏,海面開闊無遮擋,日照時間較長,光能利用充分,環境優勢得天獨厚,可顯著提升發電量。海上光伏主要包括樁基固定式和漂浮式等類別,各有其適用場景。一般情況下,若水深10米以上采用漂浮式安裝。該項目采用漂浮式安裝方式,單個浮體單元裝機容量250千瓦。
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20兆瓦深遠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項目,位于山東海陽南側海域,與半島南3號300兆瓦海上風電同場,距離海岸30余公里,水深達30米,極端浪高10米。項目由國家電投山東分公司投資開發,北京巽能公司與天津港航公司聯合施工,應用挪威Ocean Sun公司彈性薄膜專利技術及錨固系統設計,單個浮體采用770塊雙面雙玻單晶光伏組件,安裝在直徑53米浮體單元,面積相當于4個標準籃球場。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海上光伏電站由環形抗風浪浮體、耐海洋環境高強彈性薄膜、光伏系統和風光送出系統等組成。其中,環形抗風浪浮體由高密度聚乙烯管件預制,高度0.6至0.8米,通過4個系泊點和12條纜索錨固于海床,與風機安全距離保持在60米以上;浮體中間安裝新型光伏組件平臺,依據海況采用定制化光伏發電組件,可減少波浪對光伏面板的沖擊和腐蝕,同時,光伏組件采用預制滑軌與彈性薄膜連接,并通過薄膜直接與海水接觸,水體對光伏設備的冷卻可有效提高發電效率10%以上。
“海上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發展新領域,具有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高、生態環境友好等優勢,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山東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負責人介紹說,“十四五”期間,山東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示范先行、分步實施”總思路,統籌推進海上光伏規模化、集約化、協同化發展,聚力打造技術先進、生態友好、智慧融合的“環渤海、沿黃海”雙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2022年,啟動漂浮式海上光伏示范工作;到2025年,力爭開工建設200萬千瓦,建成并網100萬千瓦左右。
逐光而行,向海而生。國家電投山東分公司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發揚“闖”“創”精神,致力打造海上光伏新樣板,為全省乃至全國規模化推進海上光伏提供可復制、可借鑒方案。當記者即將離開現場時,正值黃昏,一塊塊藍色的光伏板,整齊地排列在水面,隨波蕩漾,映襯著成排的風機、金色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