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報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碳衛星研究團隊聯合芬蘭氣象研究所團隊,首次利用我國碳衛星進行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證實了我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相關成果近期已在專業學術期刊《大氣科學進展》發表。
應對或減緩全球變暖,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挑戰。由于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人為活動,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增加。城市地區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貢獻者,占全球排放量的70%以上。
據了解,當前溫室氣體減排成效評估多依賴排放清單,但不同國別清單無法完全做到全球一致,存在區域偏差,利用衛星進行全球人為碳排放的監測,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帶來的困擾。
“僅憑二氧化碳要素的觀測,難以區分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是源于人為排放還是自然過程。”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東旭介紹,由于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而這一過程會同步排放二氧化氮,因此,通過對二者的同步監測,就可以有效計算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聯合應用了我國碳衛星的二氧化碳觀測數據和歐洲哨兵衛星的二氧化氮觀測數據,選取兩個城市的觀測數據作為樣本,確定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氮排放的相關性,并進一步計算出兩個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結果和排放清單給出的結果一致。
“這一成果表明,我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有利于更加精準監測人為碳排放,將為更好應對全球變暖提供科技支撐。”楊東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