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1月1日電 題:生物多樣性保護:6700萬年前珍稀植物扎根南京
作者 秦亞龍 徐珊珊
【資料圖】
深秋時節,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風景區內,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里,10530種植物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其中有華東地區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等1500種“貴客”,包括植物界“活化石”銀縷梅,是6700萬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珍稀植物,難得一見。
銀縷梅是一種落葉小喬木,為中國特有珍稀瀕危樹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同時也是中國首批認定的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銀縷梅的花沒有花瓣,十分稀奇。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我們就開始銀縷梅的相關保護工作。從銀縷梅的發現、命名、引種保育、開展系統研究,到原生境回歸和保護性開發利用,使得這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姚東瑞說。
江蘇宜興是銀縷梅野生資源主要分布中心和發現地。銀縷梅的發現與命名可謂是一波三折,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園植物學家沈雋在宜興采集到一份植物標本,因歷史原因,這份標本未來得及鑒定,塵封了近20年。
銀縷梅的果實。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1954年,南京中山植物園植物學家單人驊重新整理此份標本并開展相關研究。1987年,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鄧懋彬帶著昔日恩師單人驊的囑咐,循著沈雋留下的標本采集記錄,重新回到宜興西南的山地尋找,終于在宜興善卷洞的石灰巖山地找到了7株“只結果不開花的”的植株,這正是他一直尋找的珍貴標本中記載的植物。
如今,基地繁育出不同規格的種苗50余萬株。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直到1991年3月,苦守5年的鄧懋彬終于見到了銀縷梅的花朵,這些小花都沒有花瓣,經過充分研究之后,1992年,鄧懋彬等人發表了《銀縷梅屬——中國金縷梅科一新屬》,以一個新屬的形式,將它命名為銀縷梅,此時距離銀縷梅第一份標本的采集已經過去了近60年。
銀縷梅的花沒有花瓣,十分稀奇。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為了保護性開發利用好這一珍稀瀕危樹種,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與宜興市神池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銀縷梅新品種選育、繁殖和栽培技術研發基地。如今,基地繁育出不同規格的種苗50余萬株,并在江蘇省內外廣泛開展適應性栽培實驗,同時在宜興開展回歸引種工作,擴大銀縷梅野生種群數量。
秋天正是賞銀縷梅果實和秋葉的季節。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認為,對銀縷梅這樣的珍稀植物的發現、研究和保護,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加強科普教育和宣傳,更好地保護其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
銀縷梅新品種選育、繁殖和栽培技術研發基地。 南京中山植物園供圖
近年來,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持續開展科普展覽、科普宣傳和自然體驗等活動,引導更多公眾了解銀縷梅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價值,并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采取回歸引種等方式擴大野生種群,擴大銀縷梅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開展銀縷梅新品種培育研究,同時構建標準化種苗繁育技術體系,開展銀縷梅化學成分、木材材性等方面的研究,挖掘提升其綜合價值。”姚東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