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味佳包子店一度陷入困境。半年過去,包子店遷址了,老板賴林遠的線上線下生意都越做越紅火:門店每日營收3000元,線上每月也帶來過萬元的收入。
“2022年雖遇到困難但也收獲良多,尤其是外賣經營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原來生意還能這么做。”賴林遠表示。
【資料圖】
不只是味佳包子店,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商家通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雙主場”經營模式,完成了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讓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深藏社區的小店得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多消費者,也讓他們贏得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兩條腿”走路助力經營更加靈活
日前,當記者再次聯系到賴林遠時,他已經和同學合伙接手了一家連鎖品牌。
賣的還是包子,但生意有了新做法。在平臺外賣運營師的幫助下,賴林遠有意識地根據商圈經營數據重新調整了菜單,增加了深圳上班族常點的玉米汁、紅豆粥、銀耳羹等單品,擴充餐品品類,同時組合出多種優惠套餐。僅1個月時間,包子鋪的整體線上營收提升了130%。如今,小店的營業額已經是之前早餐店的五倍。
盡管每天很忙碌,但他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從“獲之以魚”到“獲之以漁”,從完全不懂線上經營的“小白”到逐漸摸著門道,賴林遠直言,數字化幫他的小店打開了經營新局面。
同樣在今年上半年,湘彬萱湘菜館也將經營重心轉移到了外賣平臺,調整菜單,將供應菜品從20個增加到40個,并開通美團外賣“全城送”,配送范圍從5公里擴展到10公里,盡可能滿足更多顧客的需求。
“五一”期間,湘彬萱外賣單量增長近一倍。門店負責人曹路將此歸功于過去七年積累的外賣經營經驗,“堅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讓我們的經營更加靈活。”
線上經營讓小店也能脫穎而出
“雙主場”模式不僅讓中小餐飲商戶更有韌性,還讓他們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2021年5月,李民益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開了一家70平方米的憨憨干拌麻辣燙小店。別看仁壽地方小,餐飲競爭卻很激烈,一家小店想要站穩腳跟并打出影響力并不容易。得益于在上海、成都的10多年餐飲運營經驗,李民益把寶押在了“數字化”上。
“以前常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小城市開小店,相當于深巷賣酒。”李民益說,通過上線外賣,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到,隔著幾公里也可以點餐下單。做好線上經營,可以讓深巷的“酒味”飄散出來,吸引更多人。
李民益整整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籌備上線外賣事宜,期間反復與美團外賣的業務經理溝通,聽取意見,確定運營策略。最終,憨憨干拌麻辣燙上線第一個月就從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成為眉山市干拌麻辣燙銷量第一名,并且一直保持至今。“現在我們已經開了三家分店,外賣收入占比過半。”李民益說。
在西安大明宮商圈,不到十張桌的砂鍋楊?楊記砂鍋門面不大,名氣卻不小,外賣月銷量穩定在近4000單。涉足外賣的這三年,老板陳飛始終堅持三件事:用心把控原料和廚藝,吃到肚子里的不能有半點馬虎;傾聽每一位用戶的訴求,提升復購率;堅持學習交流,多跟外賣業務經理溝通,多了解優秀外賣商家的好做法。
在他看來,外賣在堂食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經營的效率和產出:在高峰期,店里最多只能坐20名顧客,但外賣卻可以賣出100多單。“在不增加房租成本的情況下,收入提高了五六倍。”
陳飛成了商圈里外賣經營的紅人,周邊的商家紛紛來店里取經,“楊記砂鍋”品牌方也經常邀請他給旗下商家分享“雙主場”運營的經驗。
“雙主場”補齊中小商戶數字化短板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數字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數字化方式正有效打破時空阻隔,提高有限資源的普惠化水平,極大地方便群眾生活,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要。
一位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表示,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中小餐飲商戶的輻射范圍大大提升了,降低了門店對于區位選址的依賴性。互聯網外賣平臺通過技術創新與信息交換,補齊中小商戶數字化短板,在現有堂食經營結構上提供了外賣市場增量。
美團研究院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分別有82.97%和83.4%的受訪商戶表示,開通外賣幫助自己擴大了服務半徑,增加了收入。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小商戶選擇‘小堂食+大外賣’的‘雙主場’發展路徑。”上述人士說。
“線上不再是堂食的配角。” 廣州餐飲店“等我送上門”相關負責人王任熙對此表示認同,從長遠發展來看,中小商家只有真正具備線上經營思維和能力,形成良性的“造血循環”,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