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稱懷柔科學城)的最新消息說,建于該中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10月17日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也成為全國重大科技設施平臺高度集聚區域之一——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正式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這一被形象稱為“將地球搬進實驗室”的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和清華大學共同建設,主要研究地球系統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各圈層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地球系統各圈層數值模擬軟件為核心,軟、硬件指標相適應,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專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可大幅提升中國地學水平,解決一系列國家重大需求。
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具備地球系統的模擬推演、氣候環境的預測預報能力,將助推中國在地球系統預測等科學研究方面步入國際前列,能為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等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2021年6月以來,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入全面試運行,期間圍繞“區域高精度環境模式軟件”“超級模擬支撐與管理系統”等6個應用和支撐系統完成首輪50余個課題征集。其建設和試運行期間,已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國家減災防災、冬奧等重大活動保障、大氣污染防治及天氣預報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中科院大氣所依托該裝置在國內首次實現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全耦合模擬,可為碳中和路徑優化提供科學支撐,開發的天氣預報和大氣污染模擬預報功能支撐了北京冬奧會天氣和環境保障。
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表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正式運行后,將加大設施開放共享力度,提升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堅持設施運行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通過大科學裝置吸引更多人才、培養更多人才,在國家“雙碳”、生態環境治理、防災減災等領域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力爭產出更多、更重大的原創成果,支撐提升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水平,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并帶動北京市氣候經濟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科院官網信息顯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于2017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中科院大氣所為項目法人單位,清華大學為共建單位,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地球系統模式數值模擬系統、區域高精度環境模擬系統、超級模擬支撐與管理系統、支撐數據庫和資料同化及可視化系統、面向地球科學的高性能計算系統、土建工程及相關配套設施等。項目已建成軟硬件深度融合的、“模式、數據、計算”三位一體的專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成為中國開展大氣、海洋、環境、計算科學等重要基礎研究平臺。
據了解,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為國家發改委“十二五”期間部署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東區。項目于2018年11月全面開工,2019年4月主體結構封頂,2020年底土建工程完工,2022年3月完成建設任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