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證券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
記者從中國證券業協會獲悉,2022年上半年我國證券行業總資產、凈資產分別為11.20萬億元、2.68萬億元。證券行業通過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取得新的成效。
作為資本市場核心中介機構,證券公司積極發揮連接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橋梁紐帶作用,在主動融入創新驅動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中,發揮投行專業優勢,服務實體經濟。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融資2.71萬億元,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證券行業牢牢把握資本市場各板塊功能定位,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全行業共服務171家企業實現境內首發上市,融資金額達到3119.20億元,同比增長45.78%。其中,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的“硬科技”企業54家,融資1155.56億元;在創業板首發上市的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68家,融資871.17億元;在北交所首發上市的“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19家,融資28.62億元。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企業家數占全市場的82.46%,融資金額占65.89%。同時,證券公司承銷發行創新創業公司債券407.73億元,遠超2021年全年水平。以上數據充分彰顯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截至2022年6月末,A股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超過220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年初的約20%增長至約37%。
2022年上半年,證券公司承銷發行綠色公司債券(含ABS)906.17億元,同比增長34.94%;承銷發行鄉村振興債券119.54億元,同比增長3.52%,為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注入強勁動力。
另外,證券行業還助力場外市場業務發展,多渠道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區域性股權市場、證券公司柜臺市場和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是證券公司開展場外市場業務的重要平臺,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區域性股權市場是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的主渠道,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企業政策措施的綜合運用平臺。
最新出版的《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區域性股權市場累計服務企業186759家,實現各類融資16648億元,產品實現轉讓成交3672.27億元,發展投資者584891戶、中介機構8248家。服務企業中累計轉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69家,轉新三板掛牌737家,被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收購58家,改制為股份公司5390家。近年來,證券公司積極參與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在幫助中小微企業對接資本、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外,財富管理是支持資本市場投資實體經濟的重要業務,隨著我國居民財富快速增長,居民優化資產配置、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需求日益迫切。證券行業積極開展財富管理業務,為客戶提供多層次、多品種、風險收益匹配的金融產品,在滿足居民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的同時,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證券公司在發力財富管理轉型過程中,構建客戶需求導向型業務路徑,除了為客戶提供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產品之外,還配置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證券行業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至77.34億元,收入占證券經紀業務收入11.70%。證券公司根據目標客群需求和自身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為居民配置全生命周期、多種類金融資產,夯實財富管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