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來,作為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日本兩國間“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經貿合作已經形成了互補、互惠、互利的伙伴關系。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緊密依存。著眼于下一個50年,中日兩國可積極把握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等利好,更加積極地擴大在貿易投資、科技創新、雙碳、服務貿易、現代農業及第三方市場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實現高水平互利共贏。
近日,以“協力同心、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民間紀念活動在北京開幕。圖為游客在日本企業展臺前咨詢。 新華社
【資料圖】
中日貿易韌性強合作領域寬廣
近日,商務部亞洲司原司長、中國駐日使館原商務公使呂克儉在全國日本經濟學會2022年會暨中日經濟交流50年研討會上表示,中日貿易體現了較強的韌性和底蘊、實現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今年1~8月,中日貿易總額2389.9億美元。同期日本在華新設企業543家,實際使用金額30.8億美元,增長30.1%。截至2022年8月,日本累計對華投資5.5萬家,實際投資額達1260.7億美元,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排名中居第二位。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日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58.9億美元。
“通過RCEP,中國與日本建立了自貿關系,這是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取得的重大突破。”呂克儉表示。今年上半年,根據中國貿促會統計,從RCEP證書出口目的國看,日本連續6個月排名首位,說明RCEP協定的實施對我國對日本的出口拉動效應顯著、潛力巨大。過渡期后,86%的日本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同時88%的中國出口至日本的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中日兩國企業可不斷優化調整亞太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加快自身發展步伐。
呂克儉還列舉了中日未來可加強合作的諸多領域。例如,在數字貿易領域,日本在IT技術特別是半導體制造設備、電子零件等硬件方面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和豐富的知識底蘊,中日合作潛力巨大,中日兩國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創新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中日兩國都是化石能源進口與消費大國,兩國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日本在氫能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煤電清潔轉型等高科技領域具備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中日可加強技術交流和產業合作;在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中日可在證券金融服務業、老齡人口服務業、房地產服務業、醫療健康服務業、金融服務業、運輸服務業等進行合作;中日在金融科技、第三方市場金融合作特別是綠色金融等領域也有很大合作潛力;中日兩國地方合作一直走在中日經貿合作的最前沿,中日兩國友好省縣和城市已達250余對,為拓寬兩國交流渠道、增進民間理解互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兩國友好交往的重要渠道和平臺;中國正致力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成果,也給中日兩國農業合作創造出廣闊的空間;中日兩國在東南亞等市場也存在較為廣闊的投資合作機遇。
氫能領域:
參與發展路線圖和產業合作
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效清潔能源,中日兩國近年來都投入巨資致力于氫能的開發利用。呂克儉表示,目前,氫能在日本新能源戰略中占據主導地位,中日兩國在這一新能源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尹曉亮在此次研討會分論壇演講中提到,日本是首個在經濟安保領域設立部長級職位的國家,也是首個將氫能源發展確定為國家戰略的國家,意在通過發展氫能產業,為日本經濟增活創收,增加有效供給,為日本能源經濟“上保險”。日本推動氫能源主要產品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與日本試圖推動氫能源在現實中的實際應用、從多方面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的目標完全貼合。日本氫能戰略所提出的發展路徑與碳中和計劃書所提出的對策高度吻合。日本在氫能綠色治理方面已占據先發優勢,在氫能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經驗、發展趨勢等多層次取得領先。
據尹曉亮介紹,日本一開始就將眼光瞄準正式商用后的大型加氫站設置。加氫站加氫量越高,相關維護費用越高。將大型加氫站作為商用氫能的主要配套設施,意味著日本一定會面臨高額的維護費用。日本并沒有選擇另尋能源替代氫能,或者放棄氫能戰略。與經濟邏輯、環境邏輯相比,能源邏輯的主導地位與重要性更為突出。
尹曉亮認為,全球氫能產業現階段是人造秩序的產業,是典型的政策推動型產業,產業鏈不具備經濟性,需要依靠各國政府大規模補貼才能發展。日本氫能產業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除國家持續出臺和修訂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外,日本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的協調配合和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巖谷產業株式會社、JXTG(新日本石油)、三菱商事等公司均已加入國際氫能委員會,參與國際氫能產業路線圖制定,開展國際氫能產業合作。千代田化工建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三井公司和日本郵船公司組成了“先進氫能供應鏈技術開發聯盟”,共同設立基金,對氫能供應鏈進行技術開發。11家汽車、能源、金融企業組建了“日本H2Mobility”,協同發展加氫站。
“在氫能技術研發上,日本比中國起步早,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和做法,共同推動氫能的開發利用,不斷拓展中日在新能源領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法律法規的制定與落實、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需求挖掘、應用場景多樣化方面,雙方均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呂克儉認為。
農業農村:
借鑒體制機制探討深度合作
呂克儉在會上表示,日本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方面走在亞洲前列,在體制機制上也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中日還可以探討在動植物檢疫、生物育種、觀光農業及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及儲運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此外,兩國還應合作拓展“互聯網+農業”業態,利用電商平臺促進農村產業鏈供應鏈升級重鑄,以推進兩國在現代農業及鄉村建設領域取得新的合作成果。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周旭海在會議分論壇上介紹,農業是受氣候影響最大的產業,擁有碳源和碳匯雙重屬性,農業綠色轉型的正外部性十分明顯。2019年,日本農業可以抵消其自身所排放的絕大部分溫室氣體,未來更是具有潛力為沖抵其他產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方面作出貢獻。因此,日本政府設置了目標:2050年農業部門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農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2013年降低10.6%;2040年農林業機械和漁船電氣化技術、氨化技術完全成熟;2030年電動割草機、農機自動操舵系統普及率達到50%;2050年園藝設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2050年同步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日本還將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無息貸款或延長貸款償還期限,其適用范圍包括降低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活動中的甲烷排放量、購置低能耗的漁船發動機等。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斌在會議上介紹,中國對日本農業投資較少,但日本相關市場發展前景整體看好。一是日本和中國飲食習慣相似,蔬菜等消費量高,市場成熟度極高,消費人群集中,市場開拓成本低,物流等費用低;二是日本農村老齡化非常突出,而蔬菜等園藝農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巨大的消費市場空缺為中國企業投資日本農業創造了機會。中日兩國農產品價格差較大,使得日本國內外產品利潤差額巨大。
曹斌舉例,某公司在日本建立了“國內工廠化制菌棒+國外設施化出蘑菇+鮮菇國外上市銷售”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將我國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和海外市場優勢有機融合,使投資企業在日本市場獲得極強的競爭力。另一公司響應日本農業政策,發展觀光農業,開展直銷采用“生產+零售(餐廳、休閑農業)”,壓縮中間費用。有的公司正在申請農地適合法人,如獲得批準可獲得日本政策金融機構長期低息的融資支持。
針對中國企業在日投資遇到的困難,曹斌提出,要完善對日投資的體制機制,在經貿部門或農業部門內部設立專門機構對接農業企業投資,提供信息咨詢,減少投資試錯成本;通過官方渠道協助企業和日方合作;設立政府風投基金,鼓勵投資企業進行長期海外布局;提升駐日機構的服務能力,發揮中資企業協會作用,依托日本本地華商組織,鼓勵中國企業抱團取暖,有理有據與日本保守型行業協會尋求良性合作;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業“走出去”企業和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等項目的中長期信貸支持,支持和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發展境外投資保險業務,打消金融機構對農業項目的風險顧慮。
綠色金融:
推動產品互通標準互認
呂克儉還表示,日本在綠色金融產品構建和創新上經驗豐富,市場基礎較好,中日應該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的相互認證和產品互通,為在東亞地區建立區域氣候融資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李清如在分論壇上表示,日本于2020年10月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較碳達峰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6%的中期目標。為此,日本政府出臺“綠色增長戰略”,力爭創造“經濟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強調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促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財政金融政策是重要內容。
日本政府在財政預算中設置總額為2萬億日元的“綠色創新基金”,2021年3月正式成立,重點支持三個關鍵領域:一是綠色電力的普及,包括海上風力發電的低成本化、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的開發等;二是能源結構轉換,包括大規模氫能供應鏈的構建、水電解制氫的推廣、鋼鐵鍛造工藝中氫的應用、燃料氫供應鏈的構建、二氧化碳的分離和回收等技術開發、廢棄物處理中的減排技術開發等;三是產業結構轉換,包括新一代蓄電池和電機的開發,新能源汽車普及伴生供應鏈技術變革的開發和實證、智能出行社會的構建、次世代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新一代飛機和船舶的開發、農林水產業二氧化碳削減和吸收技術的開發等。
日本現行的碳稅名為“地球溫暖化對策稅”,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折合征收289日元。隨著減排目標提高,發揮稅收政策的調控作用更加重要。為此,日本環境省大力推行新型碳稅,并設置專門機構對碳稅的稅率和征收環節進行探討和設計,預計逐步提高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征收額,并擴展稅收征收環節。
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田鑫介紹,日本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工具中也包括了不少財稅金融工具,如財政補貼、減免稅收、提供低息貸款、提供關稅保護。
老齡人口服務業:
以RCEP為契機引進日本先進服務
呂克儉介紹,根據RCEP協議規定,中國將提高日本重點關注的老齡人口服務業等的承諾水平,而日本則向中國重點關注的房地產、金融、運輸等服務部門做出了更高水平的開放承諾。他表示,目前,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突破2億人,占總人口的14.2%,據推算將為醫療康養產業帶來上萬億元級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日本目前已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在醫療健康、養老產業的投資管理、人才培訓和項目運營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技術。中日雙方在醫療健康和養老產業的合作潛力巨大,具備現實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必將實現互利共贏。
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施錦芳在會上表示,中日養老產業互補性強,中國亟需對日合作汲取養老經驗,日本也青睞于中國養老市場,雙方養老產業合作由來已久并取得豐碩成果,也將是未來中日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國可以RCEP各類規則為契機,深化對日養老合作。一是利用RCEP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等內容,通過各項優惠及開放條款,擴大日本養老產品進口,豐富中國的養老產品供給類別和質量,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二是借助RCEP服務貿易、自然人臨時移動及投資規則,引進日本優質養老服務,吸引日本養老企業入駐中國,擴大雙方人才交流,為中國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醫護服務人才,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三是通過RCEP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等規則,加強中日在養老領域的技術合作,以技術創新推動“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等方面的應用,把握未來養老的發展方向。(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季曉莉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