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全球觀焦點:(人民幸福生活)幾代人接力植樹造林 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刮起“綠旋風”

2021-10-11 09:11:02 來源:華夏經緯網

圖為游客體驗水沖植樹法。 張林虎 攝


(資料圖)

中新網鄂爾多斯10月10日電 題:幾代人接力植樹造林 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刮起“綠旋風”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苦的事,能一直堅持下來很不容易。”50歲的賈文義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什拉召治沙站站長,是當地的“沙三代”。

杭錦旗位于黃河“幾”字彎段,黃河過境長249公里,是我國黃河流經最長的旗縣。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橫亙杭錦旗東西,防沙固沙、植樹綠化注定是一代又一代杭錦兒女接續奮斗的綠色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賈文義的爺爺從準格爾旗騎著駱駝來到杭錦旗。“那時候車、路、水井都沒有,爺爺和20多名工友背著窩頭、咸菜和水,起早貪黑在沙漠里栽樹,成為第一批治沙工人。”賈文義回憶道。

“之后,父親種樹時,先在沙里種上一排排沙蒿,將流沙基本固定下來,再把沙柳、楊柴等灌木樹種栽在沙蒿帶中間,最終讓這片不毛之地逐漸有了綠色。”賈文義說。

圖為滿眼綠色的庫布其沙漠。 張林虎 攝

1985年,18歲的賈文義接過父親的鐵鍬,擔起第三代治沙人的使命。在他看來,在沙漠中種樹,并不簡單。“植樹造林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3至5年甚至10年,才能形成一片林,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20世紀80年代,杭錦旗提出“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治沙政策,提升了百姓參與治沙的積極性。

在梅玉民的記憶中,曾經的庫布其沙漠風沙漫天,農牧民散居在沙漠中,被沙子追著搬家是常事,蓋好的房子被沙子壓垮掩埋,只好再選擇地方重新蓋。

梅玉民當時就意識到,如果不能治理好周圍的沙漠,不只居住環境有問題,更會讓沙漠侵吞耕地、堵塞河道,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從此,植樹固沙成了他一輩子的事業。

圖為滿眼綠色的庫布其沙漠。 張林虎 攝

“風在刮來沙在流,小小沙漠變綠洲;為人立下治沙志,定讓沙丘綠油油。”一首順口溜表達了梅玉民的決心。

由于當時條件所限,梅玉民一家只能靠人工背樹苗、打樹坑,餓了就在沙漠中吃摻著沙子的干糧,渴了就在排水渠上喝一口渾濁的河水。

如今,年過古稀的梅玉民植樹已達500多畝,常年的勞作也讓腿腳落下了病根,但說到植樹,他毫不后悔。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總有人要付出,我只是其中之一。”在梅玉民看來,當下要做的就是把幾百畝的樹木管護好,植綠更要護綠,讓庫布其的沙子遠離黃河。

庫布其沙漠天然地將杭錦旗分為北部沿河區和南部干旱梁外區,沙漠的阻隔讓兩地的交通受到嚴重影響,阻礙發展。

圖為庫布其沙漠的光伏發電。 張林虎 攝

1997年,杭錦旗發動干部群眾向沙漠發起沖鋒號角,修建了115公里的穿沙公路,縮短了沿河與梁外的運輸里程。

穿沙公路的修建讓沿線的生態環境得到大幅改觀,種苗運輸、管護等治理條件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種植大戶加入了庫布其沙漠治理。

億利資源庫布其治沙副總工程師常朝暉表示,經過幾十年一線治沙種樹人和治沙專家的研發,如今沙漠植樹技術達到300多項。“拿水沖植樹法舉例,成活率從50%提高到90%,保存率提高到80%。”

驅車行駛在杭錦旗的穿沙公路上,目之所及盡是綠色,這片總面積達1.86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如今三分之一已成綠洲。

值得一提的是,庫布其沙漠通過種植沙漠經濟作物和發展集約型養殖業等創新模式,為當地農牧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反哺生態建設,形成了良性循環。

關鍵詞: 庫布其沙漠 植樹造林 在沙漠中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