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現場演示將國產完全可降解支架植入患者體內。 孫國根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9日電 (孫國根 陳靜)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中國行”9日啟動,培養心血管青年醫生的“創新鴻鵠計劃”全國巡講項目拉開帷幕。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心內科主任胡偉教授當日接受采訪時介紹,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由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和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發起成立,是面向全國臨床醫生及研究人員的非營利性民間學術組織。該創新俱樂部集創新培訓、設計交流、研究支持、產業合作為一體,旨在激發一線臨床醫生發現和解決臨床需求和臨床問題的創新潛能,引導其積極參與醫療技術及相關器械創新和研發,并進一步為其提供概念驗證和和臨床研究平臺,最終實現國產醫療技術與器械產品化的市場化,推動中國心血管領域擺脫模仿,立足創新,進而走向世界。
【資料圖】
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中國行”在上海啟動。 孫國根 攝
據介紹,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中國行”首站為上海閔行站,今后將陸續走進國內20多個城市,將醫學創新的理念和技術推廣到中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逾2000名心血管領域青年醫生或從中獲益。這意味著,以往充滿創新激情,卻缺少資源支持的青年醫師將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創新理念和成果;創新器械的概念驗證和青年醫生的“創新夢”有望得到實現。
葛均波對記者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眾多,僅靠CCI俱樂部培養醫生的模式還不夠。“如果說,CCI俱樂部是火種,那這次的CCI"中國行"將讓創新的火種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他指出,讓醫學創新從醫生中來,通過醫工交叉,通過成果和專利轉化,必將惠及廣大民眾。
據悉,專業導師將利用CCI的平臺,將特色課程輸出至全國各大醫院、企業和大專院校,將醫學創新理念、技能傳遞給更多的臨床醫生,并為他們搭建與研發工程師互動交流的平臺,最終促成理念-實踐-成果的良性循環,即從臨床醫生中來,通過醫工交叉,實現科研創新轉化,最終服務患者。
在啟動儀式上,葛均波院士作《心血管創新啟示錄》主題報告,并現場演示其創新成果——國產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閔行站是CCI“中國行”首站,葛均波分享了其創新經歷。據他介紹,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CTO)既往開通成功率低,并發癥高,對醫生的技術和體力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被稱為冠脈介入治療領域中的“最后的堡壘”。2005年,葛均波發明了逆向導絲開通CTO病變的新技術。這一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將此項手術的成功率從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手術的安全性也得到保證,更多患者因這項創新技術獲益。2018年,葛均波院士在實踐此項技術的同時,率先提出了主動迎客技術(AGT),使開通CTO病變的手術效率和成功率進一步得到提升。葛均波坦言:“一個醫生的創新應該是基于臨床需求,并最終為臨床服務,經得起臨床實踐的創新。”
當日,葛均波使用國產創新醫療器械對患者實施手術:他用國產光學斷層成像(OCT)機器引導,完成了國產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植入。國產OCT機器的成功研發并投入使用的“功臣”是CCI第一期學員、中國相關醫療器械技術企業的董事長朱銳教授。據了解,國產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心祥)是葛均波自己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的又一代表。這些與世界同步的國產創新器械的使用,給廣大患者帶去福祉。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前成立的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創新學院,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Biodesign醫療器械創新流程”,相關課程融合了中國自主醫療器械創新的本土實踐經驗。該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創新團隊為學員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同時成為醫務工作者、企業高校工程師和投資人互動交流的平臺。這些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方法,壯大了創新醫學人才的隊伍,研發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醫療器械最終,更多民眾從中獲益。
據悉,7年來,CCI創新學院已成功舉辦了7期臨床醫生培訓班,累計培養醫學創新人才500余人。學員學成后相繼成立了30余家公司,創新在研項目超過100個。該學院邀請國內外創新導師100余人,申請專利200余項,超過10個產品已獲批在國內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