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1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42.2萬次,是2012年的4.8倍”“2021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達到3098億元,是2012年的8.7倍,服務企業數量為十年前的10.6倍”……
國家知識產權局10月9日在北京舉行“知識產權這十年”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回答媒體相關提問時,通過暢通流轉、金融賦能、轉化見效三方面的翔實數據對比,體現十年來中國在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方面的工作成效。
她介紹說,國家知識產權局聚焦服務經濟主戰場,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政策引導、推進項目示范、優化服務供給,加快推動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暢通流轉方面,遵循知識產權制度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斷深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推動創設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激發知識產權轉化內生動力。著力構建知識產權運營體系,支持建設33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中心),聯合財政部在37個重點城市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支持16個省份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制定專利評估國家標準,促進形成知識產權交易價格發現機制。2021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42.2萬次,是2012年的4.8倍。其中,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尤為活躍,專利轉讓許可次數分別是十年前的10.1倍、9.7倍和6.5倍。十年來,高校院所專利轉讓許可次數平均增速達20.5%,高價值專利轉化的“源頭活水”有效激活,促進創新發展的動力活力加速釋放。
——金融賦能方面,與銀保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版權局等部門密切配合,聯合出臺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政策文件,深入開展“入園惠企”專項行動,建設知識產權質押信息平臺,優化質押登記服務,穩步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質擴面。深化與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穩妥推進金融服務模式創新。聯合財政部支持設立20支知識產權運營基金,與證監會指導滬深兩地交易所成功發行67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十年來,專利商標質押融資規模達到1.3萬億元,其中,2021年質押融資金額達到3098億元,是2012年的8.7倍,服務企業數量為十年前的10.6倍;知識產權保險累計為超過2.5萬家企業提供超過1000億元的風險保障,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
——轉化見效方面,聯合國家統計局建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核算和發布機制。積極探索促進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有效路徑,支持建設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試點平臺,提高專利對產品和產業的支撐力和貢獻度。大力培育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建設專利導航服務支撐體系,制定推行企業、高等學校、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促進提升創新主體知識產權轉化能力和運用效益。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推動全國布局建設2100個商標品牌指導站,連續3年實施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接續開展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有力促進品牌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
雷筱云表示,十年間,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評出310項中國專利金獎,獲獎項目新增銷售額超過2.5萬億元,新增利潤超過3400億元。同時,該局還培育5729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產出全國37.4%的工業增加值,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61.3%,專利產品貢獻超過80%的營業收入。2020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2.13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6%,知識產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勢能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