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5日電 題:走進閩江源頭:“五子登科”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周義、張華迎
(資料圖)
秋風起,豐收季。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高峰村,種子黃、蓮子白、果子紅,遍地五彩斑斕。村民們在自家小院、道路兩旁曬秋,也曬出了幸福。
高峰村曾深處大山,上世紀八十年代因閩江源開展生態保護,搬遷至山腳下。村民聶小周是第一批移民戶,他告訴記者,村子移至山下后被稱為“石頭村”,腳下踩著石頭,路旁臥著石頭,田里“長”著石頭……耕地小、石頭多,連犁田的牛都沒法轉身。
被劃入保護區的山不能砍柴,被分配的田野亂石遍布,這讓習慣靠山吃山的村民眉頭緊皺。
“一溪碧水潤民生。”高峰村村主任林長禮說,在縣政府引導下,高峰村依托流經村莊的閩江支流濉溪的生態優勢,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以蓮為媒介,發展了農旅融合產業。
“2006年我開始種蓮,如今蓮田成花海,游客多了,蓮子一斤能賣五六十元,今年產的上千斤干白蓮已賣完。”村民林日明說。
林長禮告訴記者,全村種蓮面積達400畝。去年,村里策劃了“香溪花谷”、漂流等旅游項目,旅游收入突破500萬元。
作為閩江源頭,建寧縣近年來立足資源優勢,突出蓮子、種子(雜交水稻)、梨子、桃子、無患子等區域特色農產品,“五子”生態產業在多個鄉村蓬勃發展。
走進建寧縣大源村的“閩江之源 花鄉庫區”漁人碼頭項目施工現場,長廊架設、路燈吊裝、苗木移栽……一片忙碌景象。“結合千畝蓮海梯田,漁人碼頭項目將把村子打造為集度假、體驗漁趣等為一體的閩江源頭休旅漁村,輻射帶動周邊農旅融合發展。”大源村村主任林曉文說。
楓元村是建寧縣一個以雜交水稻制種、黃花梨、黃桃為主導的農業大村,有耕地3701畝、果園4412畝。村主任劉炳煌說,近年來,楓元村舉辦種業論壇、豐收節等活動,發揮葡萄莊園、上莊桃園等田園綜合體的區位優勢,每年吸引游客16萬人次以上,促進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