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合肥9月27日電 (記者 張強)記者27日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合肥市在經濟總量和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巢湖平均水質由2017年Ⅴ類轉為Ⅳ類,2020年1月至8月一度好轉為Ⅲ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
其中,巢湖湖水平均每年通過裕溪河流入長江約4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對長江干流的環境效益為正貢獻。
同時,藍藻發生程度呈下降趨勢。2021年,巢湖藍藻出現時間較上年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42%。據國家衛星遙感數據,今年8月底前,藍藻水華最大面積、累計面積分別同比下降53.1%、53.4%,連續兩年基本做到藍藻無異味。
在濕地生態功能提升方面,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3種。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國寶重現巢湖,今年在巢湖多個地點還發現了世界級極危物種黃胸鹀,八百里巢湖正成為鳥類天堂。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價值。歷屆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合肥市委、市政府都把巢湖綜合治理、修復巢湖生態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邊推進、邊總結、邊探索。
經過多年探索,安徽逐步形成“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制定“控制增量、消減存量、擴大容量”的總體策略和“治理西北、保護西南、連通東南、防治東北、修復環湖”的分區治理思路。
其中包括,聚焦“四源同治”,實施碧水工程;聚焦“疏堵結合”,實施安瀾工程;聚焦“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聚焦“轉型升級”,實施綠色發展工程;聚焦“宜居宜業”,實施富民共享工程。建成總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環巢湖“十大濕地”。
此外,建立“數字”巢湖平臺,成立巢湖研究院,組建巢湖綜合治理專家咨詢委員會,深化與國內外高校、湖泊研究機構合作,創新標準體系,強化國家水專項巢湖項目成果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