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為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近日,東營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討活動在東營市實驗小學舉行。東營市教科院副院長、東營市小學語文教研員劉知曉參與了活動。
活動由東營市實驗小學語文教研室主任燕全欣主持。
上午第一個為大家執教研討課的是墾利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徐鴻飛老師,她執教的是基礎知識處理課《基礎知識歸類整理》。第二個為大家執教研討課的是東營市悅來湖小學的張秀花老師,她執教的是精讀引領課《白鷺》。第三個為大家執教研討課的是利津一校的劉天然老師,他執教的是精讀引領課《落花生》。第四個為大家執教研討課的是東營區弘文小學的董雯雯老師,她執教的是精讀引領課《桂花雨》。下午第一節,東營市實驗小學的業務副校長王成義首先為大家執教了表達實踐研討課《我的心愛之物》。
接著,利津一校的劉天然老師代表教研團隊跟大家分享了題為《素養目標引領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的報告。他的報告以五上第一單元為例,聚焦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策略,分別從“確定單元主題”“設定單元目標”“創設任務情境”“選擇評價方式”以及“安排課時計劃”等五個方面,詳實地闡述了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
然后,山東省特級教師工作坊主持人、東營市錦苑小學的業務副校長郭東美,以及東營市大單元教學課題研究主持人海河小學的劉曉芳和陳偉玲兩位老師,分別就五節研討課做了簡單點評。
最后,東營市教科院的副院長、東營市的小學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劉知曉副院長為大家就今天的研討課和報告做了精細的、精準的、精彩的、專業的點評。劉院長指出:大單元之大,不是“量”的意義上的大,而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課程思維的形象化表現。零碎的知識只有經過結構化地組織,才能轉化為系統性的認知能力;可遷移的能力只有在真實的體驗性任務中才能形成;學習意義必須在元認知的參與下才能實現主體性建構;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相對完整的學習探索的歷程。
滿滿一天的教研活動立體、緊湊、實效,所有參與活動的老師均表示:此次活動,如一場應時、應景的甘霖,使得大家對“大單元整體教學”不再有迷蒙感、懼怕感。并且初步明晰了:大單元整體教學是以“大概念”為統攝,整合優化教學內容,以主題情境做驅動,豐富課程活動,完善學生動態評價,是核心素養教育的必然要求。 它與單篇備課、教學相比,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更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更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更強調一個時段內語文實踐活動的“整體推進”,以求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燕全欣)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