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博入戶。 金浩 攝
中新網呼倫貝爾9月8日電 題:向陽村里的“95后”外鄉大學生:帶領村民向陽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 張瑋 金浩
“今年木耳收入預計能達到50余萬元,帶動40戶村民務工就業。”這幾天和村民們忙乎在食用菌基地的李博曬得黝黑,壓根兒看不出是名大學生,更看不出是個“95后”。
李博是河北人,2016年考取內蒙古農業大學,2020年本科畢業后,他放棄了繼續攻讀研究生的機會,選擇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考試,來到距離老家2000余公里的呼倫貝爾根河市。
由于根河市沒有行政村建制,經根河市委組織部協調,2021年5月,李博被選派到鄰近的鄂倫春自治旗向陽村任職工作,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圖為李博與村民一起種植黑木耳。 金浩 攝
“作為一個外鄉人,初來乍到,除了冬季將近-40?℃的寒冷,剩下的只有迷茫。”李博咯咯笑道。
作為一個外鄉人,溝通成為李博需要邁過的第一道坎。貧困戶王艷麗第一次求助李博是為了辦理“農合”。
農合?什么是農合?怎么辦農合?……
當時特別害怕給村民留下“空有學歷、不過如此”的印象,于是,李博硬著頭皮幫王艷麗按照流程繳完費才恍然大悟,原來“農合”就是“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這樣的“土話”他聽不懂也說不溜。“從那天起,我便和村干部、村民們多聊天,這也成了我的‘學習課堂’。”如今,李博的一口河北話成功“修煉”成了地道的東北腔。
不僅要“音近”,更要“臉熟”,頂著一張“生面孔”的李博在村里吃了不少閉門羹。
李博回憶,在一次入戶走訪中,村里獨居的李海看著他手里拿的宣傳資料,警惕地說道:“我聽不懂也不需要,下次不要再來了。”轉身就關上了小院大門。
聽著李大爺院子里大黃狗的聲聲狂吠,李博垂頭喪氣地返回村委會。村支書得知后,傳授了一套與村民“打交道”的小訣竅。
“要先了解村民的生活困難,再找他們關心的話題去談。”按照村支書所說,李博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對全村190戶常住戶進行了挨家走訪,每一戶的生活情況和所需所求不僅記在了備忘錄上,也印刻在他的腦海中。這也為他帶動村民發展產業,走上振興路提供了足夠底氣。
向陽村是當地有名的傳統農業大村,總耕地面積36000多畝,受自然、歷史等多重因素制約,過去一直發展得較為緩慢,得益于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力推進,2019年實現全村脫貧。
2022年向陽村被列為食用菌、中草藥、紫蘇種植基地建設試點。而如何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如何做好后期管理?如何用電商平臺打出當地特色品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水平?
李博全程參與管理的15萬袋黑木耳、334畝中草藥、45畝紫蘇的種植,精心挑選村里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協助管理、規范種植,同時探索利用新媒體直播平臺推廣木耳產業種植過程,拓寬銷售渠道。
木耳雖小,卻為鄉村振興貢獻巨大能量,2021年“小木耳”為向陽村村民及村集體經濟帶來40余萬元的收入,今年便可將大家帶上“致富”的快車道。
1年多的駐村生活,村民一聲聲“小李啊”,讓李博感到踏實。他說自己已經漸漸從“局外人”真正變成了“村里人”,見證著向陽村產業發展逐步成熟壯大。
李博告訴記者,下一步,向陽村繼續以產業發展為指引,在黑木耳種植、農產品加工等方向用心聚力,為村民爭取無息、低息貸款,以產業動能帶動村民們向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