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九江9月7日電 題:直擊鄱陽湖罕見“汛期反枯”:湖區大幅“瘦身” 元寶楓滴灌“解渴”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吳鵬泉
受持續高溫少雨和長江來水偏少共同影響,正值汛期的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卻在喊“渴”,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
“6月下旬以來,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蒸發量為同期降雨量的兩倍;7月以來,長江中上游來水較同期偏少四成。”站在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前,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四級主任科員黃曉對中新社記者說道。
圖為9月6日,江西省鄱陽湖湖區,白鷺等鳥類在淺灘中棲息覓食。中新社記者 劉占昆 攝
9月6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退至7.99米。黃曉說,這是1951年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鄱陽湖進入極枯水期(8米以下)。目前,湖區面積和容積均是常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連日來,中新社記者在鄱陽湖湖區采訪看到,原本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幅“瘦身”,湖水退去形成廣袤的濕地草洲或干涸灘涂,甚至不少湖床出現龜裂。
位于江西省廬山市的千年石島“落星墩”是鄱陽湖中的一處地標,如今已“水落墩出”,周圍湖床變成“草原”,湖風拂過,草浪起伏;在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豐水期浸泡在水中的明代古橋“千眼橋”,較往年提前近四個月顯露真容,大片河床裸露在烈日之下,恍惚以為是一片“沙漠”……
“以前都是冬天來,現在頭一次穿著短袖看到‘千眼橋’,感覺很不一樣。”在鄱陽湖畔生活了50余年的馮濤直言,此前從未見過這番景象。
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環湖地區旱情日益嚴重。在鄱陽湖畔的都昌縣多寶鄉林場,一臺挖掘機不停揮舞著“大臂”,為一口直徑5米、深8.5米的蓄水池進行場地平整。山泉水順著一根水管緩緩注入蓄水池內。
9月6日,在鄱陽湖畔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林場,一臺挖掘機不停揮舞著“大臂”,為一口直徑5米、深8.5米的蓄水池進行場地平整,山泉水順著一根水管緩緩注入蓄水池內。中新社記者 劉占昆 攝
都昌縣多寶鄉工作人員高潮對記者表示,多寶鄉林場種植了大概400畝元寶楓,受持續高溫晴熱天氣影響,部分元寶楓已出現枯萎跡象。“我們就把山泉水引入蓄水池,然后通過水泵運水,再用管道給元寶楓滴灌‘解渴’。”
據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報,截至9月6日16時統計,干旱災害已造成江西425.3萬人受災,因旱需生活救助9.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58.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52.6億元人民幣。江西全省累計投入抗旱人數251.42萬人次。
9月6日,在鄱陽湖畔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林場,一臺挖掘機不停揮舞著“大臂”,為一口直徑5米、深8.5米的蓄水池進行場地平整,山泉水順著一根水管緩緩注入蓄水池內。(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劉占昆 攝
作為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江西日前出臺了30條抗旱救災舉措。其中提出,綜合采取建設排灌站、開挖抗旱井、調配抽水機等方式,加強電力保障、優化配置水源,千方百計保障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對沒有灌溉條件或工程性缺水的農田,要加強保墑措施,想方設法進行補灌。
江西水文部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鄱陽湖水位將繼續走低,建議做好提水保水工作,保障湖區生活用水、農業灌溉,防范鄱陽湖水位快速下降對湖區及周邊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