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是優化經濟布局、強化創新引領、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內在要求。國家統計局8月31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35.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實現穩步成長,為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首席統計師何強說。
網絡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
今年5月4日,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從5300米珠峰大本營,到珠峰8300米營地,再至峰頂,登山線路實現5G信號全覆蓋。
隨著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加大,我國信息通信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不斷壯大,我國網絡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據測算,2021年我國網絡經濟指數達1963.6,比上年增長48.4%,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為81.9%。在5個分類指數中,網絡經濟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最大。
從網絡經濟主要構成指標看,截至2021年底,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分別達14.2億戶、5.4億戶,分別比上年增長5.0%、10.8%;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2216億GB,增長33.9%。
隨著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
電子商務保持高速增長。去年,我國網絡購物、在線外賣等生活服務類電商持續快速發展,互聯網平臺企業進一步向線下衍生拓展。按可比口徑計算,2021年我國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比上年增長19.6%。隨著新型消費需求加快釋放,快遞業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快遞業務量達到1083億件。
傳統業態加速數字化升級。隨著網上零售市場消費場景不斷拓展,網購用戶消費體驗持續改善,用戶對線上消費的接納程度不斷上升,線上消費潛力有效激發。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1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
“實體商業通過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社區團購等多種形式擴大銷售規模,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擴容升級。”何強分析,2021年全國網購替代率為81.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連續7年上升。
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新動能根基夯實
走進廣東廣州高新區云埔街道,一棟棟不起眼的樓房里臥虎藏龍。46.78平方公里的街道轄區內,孕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8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25家。
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放眼廣州高新區,5.71%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200余家增長到2021年的2300家,經濟發展呈現澎湃活力。
廣州高新區只是中國經濟新動能的縮影。2021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數量為2887.2萬戶,增長15.4%,增幅比上年提高10.2個百分點。據測算,2021年,經濟活力指數為393.1,比上年增長18.8%。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更有激情。“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進一步擴大經濟發展空間。新增市場主體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助力經濟發展新動能對傳統發展動能的替代轉換。”何強說。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基礎研究持續加強。據測算,2021年,創新驅動指數293.5,比上年增長20.5%。從主要構成指標看,去年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GDP之比、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支出比重、企業研發經費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經濟新動能根基更牢固。
自立自強夯實根基,重大創新成果涌現。去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69.6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較上年提高1.2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37294.3億元,比上年增長32.0%,技術交易市場和技術轉移機制建設成效明顯。
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新動能加速培育
提升人力資源技能水平,加強知識能力建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保障。去年,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取得積極成效。
據測算,2021年,知識能力指數為182.7,比上年增長11.6%。從主要構成指標看,我國高學歷、高技能人口比例進一步提高,經濟活動人口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為1.29%,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
人才潛力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以來,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據測算,2021年,轉型升級指數為160.9,增長7.0%。從主要構成指標來看,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4%,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2014年累計提高5.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8%,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7.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8.6個百分點。(記者 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