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傳承人苑國勝正在彈毛。高丹鈺 攝
【資料圖】
中新網廊坊8月25日電 (宋敏濤 鄭佳慶)“不加任何輔料,只用清水,就能把羊毛加工成氈帽、氈坎肩、氈靴等生活用品,這就是清水毛氈技藝。”25日,河北廊坊文安縣武各莊村“武各莊氈坊”里,搟氈藝人苑國勝說。
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又稱搟氈技藝,宋朝末年由游牧部落傳入我國西北地區,距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因其防蟲保暖、經久耐用、便于放牧、勞作等優點,在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因此項技藝生產過程以木桿滾壓為主,故民間稱制氈為“搟氈”、“搟毛氈”,而“氈匠”這一職業由此誕生。
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傳承人苑國勝正在折茬。高丹鈺 攝
“20世紀40年代,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傳入文安。”現年51歲的苑國勝出生于文安縣武各莊村清水毛氈制作世家,自小便隨父親學習清水毛氈制作技藝。他說,頗具西北風格的毛氈制品成了文安家家戶戶喜愛的生活用品。尤其每到過年,文安縣及周邊地區盛行“姑娘要戴花、小子要放炮、老頭要頂新氈帽”。
據苑國勝介紹,制作毛氈雖然技術含量并不高,但其工藝程序卻頗有講究,要先將羊毛入鍋蒸煮,然后經過彈毛、鋪簾、壓毛、卷簾、滾簾、折茬、洗坯、卷邊等十幾道工序,形成名為“氈”的無紡織型毛織品。
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傳承人苑國勝展示制作的氈帽和氈坎肩。高丹鈺 攝
“再后來隨著社會發展,毛氈制品受到現代紡織品不斷沖擊,幾乎沒了市場。”作為村里為數不多堅守搟氈的藝人,苑國勝說,毛氈加工利潤低,制作難度較高,很少有人愿意從事毛氈加工這一行業了,制氈工具也幾乎絕跡。
近年,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傳統技藝,文安縣文化旅游部門通過征集收藏傳統搟氈工具,扶持當地手藝人建立“武各莊氈坊”,推薦技藝傳承人參加非遺展演等方式,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關注清水毛氈制作技藝。
清水毛氈制作技藝傳承人苑國勝正在向年輕人介紹清水毛氈歷史及制作技藝。高丹鈺 攝
2018年,在當地各級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文安縣清水毛氈制作技藝被列入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苑國勝被認定為該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目前,“武各莊氈坊”制作的炕氈、氈帽、氈靴等產品作為藝術紀念品不僅在當地廣受歡迎,還暢銷到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區。
“作為傳承人,我要讓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苑國勝說,他愿意免費傳授技藝,講述祖輩們從事搟氈技藝的經歷,讓青年一代了解、喜愛這項傳統技藝,用實際行動將這項“非遺”背在肩頭,戴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