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韋香惠)近日,受高溫天氣影響,各地特別是長江流域多個出現旱情的省市發布人工增雨作業公告。作為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手段之一,人工增雨效果取決于一定的自然條件。面對當今世界復雜的氣候環境,專家表示,人類和自然打交道還需經過更為嚴謹的科學實驗。
資料圖:增雨火箭彈發射 伊凡 攝
(相關資料圖)
南方多地出現旱情
人工增雨飛機支援抗旱
23日,中國氣象局調派人工增雨飛機抵達重慶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據央視新聞客戶端,該飛機已于23日16時抵達重慶,只等降水天氣系統進入重慶境內,將與重慶全市的107門高炮、96臺火箭聯合“出擊”,向天索雨。
今年7月以來,重慶全市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同時全市平均降水量也創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此外,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多個長江流域城市持續高溫少雨,甚至出現了多年同期少見的干旱災害。
據湖北日報17日報道,目前,湖北已緊急下撥人工增雨抗旱專項經費500萬元。經湖北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協商,中國氣象局緊急協調一架國家高性能人工增雨作業飛機馳援湖北。
15日8時至16日20時,湖北氣象部門在十堰、襄陽、恩施、宜昌、神農架、隨州、孝感、黃岡、黃石、武漢、鄂州、咸寧等地區,共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159次,作業影響面積約2.58萬平方公里。
22日,中國氣象局連線甘肅、陜西、四川、重慶、貴州、河南、湖北、江西、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總結前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分析研判后續增雨作業條件,并慰問支援湖北增雨作業人員。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祖強表示,要持續完善國省聯動機制,做到科學、精準、安全作業,為戰高溫、抗干旱、保豐收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氣象局調派一架高性能飛機馳援重慶增雨抗旱工作。 重慶市氣象局供圖
高溫干旱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
人工增雨并非“退燒”萬靈藥
人工增雨,也有人稱之為“人工降雨”。對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教授銀燕向中新網解釋,兩種表達是一個意思,簡單來說,是通過飛機、火箭等設備向云中播撒催化劑,如碘化銀、干冰等,產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再化形成冰晶,然后通過凝結/凝華、凇附增長到一定程度形成降水粒子降落到地面。但人工增雨的表達更為科學。
銀燕表示,今年高溫干旱區持續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云的宏微觀結構一般不具備人工增雨作業條件。“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下,天空一般少云或根本就沒有云,人工增雨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云,不可能人工造云。如果有云存在的話,白天的氣溫就不會到達那么極端高值。”他說。
沒有云的情況下,人工增雨效果會十分有限。據貴陽發布,21日,貴陽市部分區域出現降水云團,貴陽市氣象局開展人工增雨抗旱作業,但不足以”解渴“。根據天氣雷達探測分析,得出云層總體含水量不高,人工增雨條件非常有限。作業后,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共有34個雨量站監測到降水,測量到的最大毫米降水量為1.7毫米。
不過,隨著冷空氣來臨,長江流域部分城市降水,為人工增雨實施提供了機會。銀燕介紹,雨季到來,或者云系條件較好,那么自然降水可能也相對充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一些人工冰核可以進一步加大降水。
受到降雨和低層冷空氣滲透的共同影響,江漢江淮等地的高溫天氣已率先得到緩解。據微信公眾號“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23日消息,隨著雨水降至,肥東縣、巢湖市、肥西縣、廬江縣、長豐縣均將擇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蕪湖市灣沚區也在22日發布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公告中表示,將搶抓一切有利條件繼續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圖為19日拍攝的貴陽甲秀樓。 瞿宏倫 攝
極端天氣未來或將頻發
人工影響天氣尚需加大科學實驗
銀燕告訴中新網,過去,中國容易出現旱情的地區集中在北方,因此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多在長江以北區域開展。近年來,長江以南也多進行人工增雨。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如果進一步加劇,兩極冰川加速融化,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都有可能頻發。
人類活動會對氣候產生影響已經形成共識,比如現在正經歷的全球變暖就與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有關。銀燕介紹,氣候變化有可逆也有不可逆的,周期較長。
為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霧、防霜等目的,這種做法就是人工影響天氣,具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防霜凍、人工消云減雨、人工防雹和人工消霧。
1958年,為應對吉林嚴重干旱,中國首次進行人工飛機增雨作業。至今60多年,中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日漸完善。2021年12月,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正式成立,提出強化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指導。
“中國目前在人工影響天氣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方面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銀燕認為,這與中國地理環境、氣候和人均擁有淡水量少有關,再加上,中國是農業國家,農業灌溉用水量大。
他表示,適時開展人工增雨,能夠補充湖泊蓄水量,有利于生態環境。盡管使用的碘化銀中的銀離子是重金屬,但因用量小,分散區域大,散布于地面和空中的碘化銀單位含量都微乎其微。因此,不必擔心人工增雨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相反還能起到優化空氣質量、壓塵保潔和降低火險等級作用。在經費方面,相對于農業、抗旱來說,人工增雨占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不過,在銀燕看來,現在人工影響天氣還處于科學試驗階段,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產生效果,但還沒有達到有作業就有效果的程度。
“跟自然界打交道,特別是大氣科學,會產生各種各樣預計不到的后果。只有經過不懈科學研究,探索自然規律,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人工影響。”他表示,“不可能全憑人工意志,和自然界打交道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