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巴拉藏香傳習所內,學員正在制作藏香。 王磊 攝
中新網壤塘8月24日電 題:四川壤塘非遺傳習創業園:非遺“軟實力”造就致富“硬支撐”
作者 王利文 安源
【資料圖】
近年來,藏香、藏陶等非遺傳統工藝屢面失傳困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傳統技藝培訓學習卻發展火熱,不僅讓大批民間技藝傳承人重拾信心,還帶動當地農牧民致富。
壤塘位于川甘青區域結合部,享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康巴、安多、嘉絨三大區域文化交融孕育了多元的壤巴拉文化。近年來,壤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面對眾多瀕臨失傳的非遺資源,壤塘實現活態傳承,成功申報涵蓋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多種類型122項非遺名錄,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8項。
壤巴拉唐卡傳習所內,年輕學員正在學習唐卡。 王磊 攝
在豐厚的非遺資源基礎上,壤塘縣對散落民間的優秀文化進行挖掘、整理。自2010年壤巴拉唐卡傳習所成立起,先后成立了46個非遺傳習所和9個非遺工坊。為了整合資源,零星分散的傳習所不斷被引入集合平臺——壤巴拉非遺文化傳習創業園。創業園園長桑州表示,目前創業園有唐卡、藏香、刺繡、緙絲、服裝、陶藝、藏毯、堆繡、藏醫藥等近20個工藝門類,近幾年還在陸續增設工藝門類。
今年25歲的班羅是創業園首批學員之一,經過十余年學習,她已是一名經考核認證的唐卡畫師。“小時候都沒怎么看過唐卡,更不知道女生也可以學唐卡,現在這項技藝不僅能養活家庭,還給了我巨大的成就感。”
藏香傳習所內,學員正在打磨藏藥。 王磊 攝
班羅介紹,借助創業園“手工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在學藝過程中,她繪制的唐卡就遠銷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目前我的唐卡訂單已經排起了長龍。”班羅笑著說。
除了一邊學習一邊“創收”外,創業園還提供“游學”和就業機會。藏醫藥傳習所學員拉木初就曾多次到上海、江蘇等地學習。“我13歲進入傳習所學習藏醫,9年來,在上海、鄭州、江蘇等地學習過多種知識技能。目前我已回到創業園工作,是這個平臺讓當初的放牛娃成為醫生。”拉木初直言。
在壤巴拉藏香傳習所內,曾一度面臨消失的壤巴拉藏香技藝如今已有長期務工學員18人,臨時務工人員200余人,甚至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拜師學藝”。傳習所產品年收入可達至120萬元。傳習所講解員王修姐表示,“最初沒人意識到非遺的作用,而如今非遺已成為我們致富的手段。”
壤巴拉唐卡傳習所內,繪制唐卡的學員。 王磊 攝
“創業園探索出了‘唐卡+動漫’‘堆繡+服裝’‘唐卡+陶藝’等‘非遺+’的新路子。”桑州表示,非遺的傳承和創新可以進一步實現有機融合,未來創業園區將通過進一步交流、交融加大創新發展力度。
近年來,壤塘縣每年都能促進3000余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實現近2000萬元的經濟效益,還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20個“飛地”傳習基地,用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致富“硬支撐”,打造出鄉村文化和產業振興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