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陳仕凱、石培璋、魯利韋、記者羅勉報道 從汕尾市有關方面了解到,近年來,汕尾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帶動作用,推動文明新風吹遍鄉野。
黨風政風引農村新風
(資料圖)
操辦紅白喜事、禮尚往來,本是人之常情,但若由此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便“變了味”。陸豐市桃圍村村民陳大伯說起前幾年兒子辦婚事的細節還記憶猶新。“酒席擺了40桌,一桌就得花1000多元,成本實在是太高了。”當問到為何不壓縮酒席規模時,陳大伯說,“不多擺幾桌,不點貴些的席,容易被親朋和鄉鄰笑話。”而這種現象在過去的汕尾并非個例。
擺席貴,吃席也不便宜。桃圍村一名村干部透露,在當地,以往參加婚宴所隨的“份子錢”通常都得400元起,困難戶可以減半,但“優惠”后仍幾乎是他們所領取低保金額的近三分之一。“一張請帖,半月拮據”,這樣的“人情債”對許多家庭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
攀比之風盛行、封建迷信滋長、庸俗文化侵蝕、精神生活單一……針對這些不文明現象,汕尾于2020年5月出臺《汕尾市推進城鄉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方案》,一場大刀闊斧的移風易俗行動在汕尾大地拉開序幕。
民風社風折射黨風政風,有什么樣的黨風政風,就會有什么樣的民風社風。汕尾市印發《關于在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中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通知》,創新“現場推進會+工作指引+測評排名”的方式,先后建立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操辦婚喪事宜“兩報告”“兩嚴控”“四不準”等制度,要求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帶頭踐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以“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在全社會營造黨員干部自覺帶頭移風易俗的良好氛圍。
“現在哪家有喜事喪事,都會事先向紅白理事會報備,由理事會成員上門指導、監督,并讓他們簽訂相關承諾書。”陸豐市甲子鎮新湖社區紅白理事會會長李炯燦說。如今,汕尾各村、社區都先后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由黨組織書記擔任會長,選舉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鄉賢能人擔任理事會成員,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加強事前宣傳教育和全程監督管理。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的基礎上,紅白理事會結合當地實際,對群眾舉辦婚喪喜慶事宜的規模、宴請范圍、酒席標準等作出具體規定,并將其寫進村規民約,對違反的戶主進行公開通報批評。
有了“官方標準”,群眾既保住了錢袋子,也撐住了面子。“以前酒席搞得簡單,怕被別人說小氣,在親友面前跌份兒,如今無論是政府官員、大老板,還是平民老百姓,所有人都按統一標準簡單操辦,自然就不攀比了。”市民陳先生說。
移風易俗結惠民成果
近年來,汕尾市統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村文化禮堂+村史館”融合發展,打造了10個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所、10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穩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全覆蓋,串點成線織密文明實踐網絡,同時,高質量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并在農村文化禮堂內部融入村史館體系,進一步筑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地,讓百姓“家門口”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全方位、多維度地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為文明“增值”。
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是移風易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長沙村,美術、音樂、閱讀等公益課程為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增添色彩;在海豐縣海城鎮顧蓮峙村,圖書室、村民活動中心和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等文化設施一應俱全;在陸豐市金廂銀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場移風易俗的集體婚禮為愛“減負”……
汕尾市探索通過政企合作、鄉賢助力、村民集資等模式推進“幸福食堂”可持續發展,建設幸福食堂145家,讓講排場、比闊氣的變少了,做公益、獻愛心的更多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021年7月,汕尾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和市慈善總會聯合發起成立了汕尾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基金登記捐贈超3000萬元,同時發布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幫扶建設第一批107個民生項目,探索政府、社會雙向互動參與文明實踐的新模式,吸納包括各級財政支持的“種子資金”以及廣大社會組織、在汕企業、愛心人士捐贈的“公益資金”等,移風易俗有了更充足的經費保障。
“幸福食堂深深觸動了我,讓我看到當地政府是真的在用心用情為老百姓辦實事,我也要出一份力!”走進陸豐市河西鎮竹林村的愛心(長者)食堂,看到村里的老年人正圍坐在一起享受美味佳肴,珠海市汕尾商會會長林祖武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