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雙版納8月8日電 (記者 韓帥南)8月,正值暑期,從昆明開往西雙版納的中老鐵路列車上,乘客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著云南亞洲象北上南歸的探險之旅。
一年前的今天,10余頭亞洲象在歷經110多天、1300公里的旅程后,返回適宜棲息地。因數萬人的一路守護,10余頭亞洲象全部安然無恙,也沒有傷害一個人,這獨屬于中國的人象和諧之道令全球網友嘖嘖稱奇。
近日,記者走進亞洲象生活的云南南部熱帶雨林,探尋人象和諧的奧秘。
(資料圖片)
香煙箐村地處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亞洲象曾經常“光顧”這個村子,“大象會吃掉家里存放的玉米、芭蕉,我們只能靜靜躲在樓上。”村民段忠明回憶。
2017年,中國首個亞洲象村寨防護欄試點項目在香煙箐村啟動,一道蜿蜒800米的防象護欄將村子環抱其中,有效保護村民的安全。行走村內,隨處可見大象元素的宣傳畫、標語牌,不少村民還因為亞洲象吃上了“旅游飯”。如今,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人象和諧第一村”。
西班牙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康牧颯(Ahimsa Campos-Arceiz)表示,在有亞洲象分布的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等國,人象沖突普遍存在,“有的地區會在極端情況下射殺亞洲象”。
在中國,亞洲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30年來,在全球亞洲象總量不斷減少的形勢下,中國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增長了一倍,如今已有約360頭。這得益于在保護的同時,人象沖突有效緩解。
記者了解到,在緩解人象沖突方面,云南多地開發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通過人工、紅外相機、無人機等方式監測亞洲象的活動,并以APP、社交軟件、廣播等形式及時對民眾進行預警;防象燈、避象亭等設施,有效減少人與亞洲象的接觸,切實降低了人象沖突中的人員傷亡,但仍無法避免亞洲象對莊稼的破壞。
據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介紹,亞洲象的“食譜”從20世紀80年代的100多種食物擴充到了如今的400多種,尤其偏愛玉米、水稻、甘蔗等作物。
近幾年,村民將原本種植玉米的土地改種橡膠,雖然大象不再取食,但在橡膠林中活動時仍會破壞作物。
為此,云南多地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以西雙版納州為例,2010年開展亞洲象保險試點,2011年在全國率先創立野生亞洲象公眾責任險。理賠標準逐年提高,如稻谷從900元(人民幣,下同)/畝調整到1538元/畝、甘蔗從1100元/畝調整到1827元/畝。
同時,“大象食堂”(亞洲象食源地)建設也以多種形式開展,滿足亞洲象部分食物需求,減少其進村入寨的幾率。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國也充分考慮亞洲象的因素。中老鐵路野象谷車站就將線路走向避開了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周智韜介紹說,普洱境內的多條規劃和在建公路均以涵洞、橋梁等方式為亞洲象提供通道,以保其遷移路線暢通。
康牧颯認為,中國正在規劃建設的亞洲象國家公園將進一步促進人象和諧,“與較少存在人類活動的美國國家公園不同,中國的亞洲象國家公園將涉及更多道路、住房等與人相關的元素,更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