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青稻苗在水中搖曳,隨著飼養員的一聲聲哨響,在稻苗下的鴨子瞬間從四面八方集聚,成群結隊地游上岸,伴隨著“嘎嘎”的歡叫聲,歡樂的進食時光開始……這樣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時常在益海嘉里金龍魚位于黑龍江五常的鴨田稻生態基地中上演。
“鴨稻共生”生態種植方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實現稻田和鴨田互利共生,栽培和飼養相互促進。在確保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改善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正在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農業不僅是中國經濟大盤的重要板塊,也是貫徹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領域。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約為全國排放總量的15%。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在《“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中我國提出,圍繞“雙碳”目標,要求“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綠色服務等產業”,外資農業企業在踐行綠色低碳發展中積累的先進理念、創新技術均值得探索和借鑒。
據益海嘉里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已在全國29處優質水稻產區建立了生態基地。除上述鴨田稻生態基地外,還有遼寧盤錦的蟹稻生態基地、湖北潛江的蝦稻基地,都根據當地特色引進了天然的水稻生態系統,形成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季雙贏”的生態種植模式。
從進博會展出一系列環保產品到綠色電力采購,再到未來5年將投資5000萬元在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收入,嘉吉正通過引入創新技術和先進理念為運營和供應鏈碳排放的減少進行積極實踐。
在減排方面,嘉吉的目標是以2017年的排放量為基準,爭取到2025年實現減少10%碳排放量,到2030年減少30%碳排放量。2021年財年,嘉吉在中國的5家工廠成功達成了超過10兆瓦的實地太陽能購電協議,總體預計每年可減少超過14000噸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嘉吉還建立了其首個用多種廢料和生活垃圾制造生物柴油的工廠。今年以來,嘉吉蛋白中國繼續探索在30個養雞場增加安裝太陽能產能的裝備,這將再減少8000多噸溫室氣體排放。
“2030年之前,一方面,邦吉將通過增加設施和優化設施,采購可再生能源,使全球業務運營中直接或者間接的碳排放比2020年的水平減少25%;另一方面,通過優化航運和物流,最大限度地減少由邦吉全價值鏈上其他合作方所產生的碳排放,實現其碳排放比2020年水平減少12%”,這是邦吉為減少公司運營壓力以及整個供應鏈上溫室氣體排放發布的“科學碳目標”。
與此同時,為了將廢水變廢為寶,邦吉在天津工廠廢水處理站設計了多級處理體系,通過除油、水解、過濾及生化處理等工藝,深度處理廢水中的余油和懸浮物等,使大豆壓榨過程中的廢水達到排放標準。其中,約有一半的達標污水還將經過砂濾、高級氧化等工藝再處理,變身為冷卻水介質,重新用于設備冷卻。這樣可讓工廠平均每年回用至少160噸廢水,按330天生產天數算,每年至少可減少廢水排放超5萬噸。(記者 晏瀾菲)